哎呀,这脑子里头冷不丁地蹦出“ 男女5岁婚配 ”这几个字,我告诉你,当时就觉得一阵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五岁啊!那是啥概念?还在玩泥巴呢!还在跟隔壁家的小胖墩抢糖吃呢!还在晚上要妈妈讲故事、睡前非要抱个小熊玩偶呢!这样的两个小不点,你知道吗,就这么被大人给“配”上了?我的天爷,这叫什么事啊!
听起来跟天方夜谭似的,对吧?像是哪个无聊编出来的段子。可事实就是,翻开那些发黄发旧的古籍,或者听老辈儿人讲讲过去的那些陈年旧事,你还真能找到类似的东西。尤其是在咱们中国古代某些时期、某些地方,这事儿它还真不是完全没有影儿。虽说“五岁”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极端了点,更常见的是七八岁、十来岁的“娃娃亲”,但五岁这种情形,也并非绝无仅有,特别是在所谓的“童养媳”制度下,很多女孩子被卖进婆家,说是未来的媳妇,可那会儿的年纪,说是婴儿都不过分,五岁已经算“大”的了。那叫一个荒诞,荒诞得让人想骂娘!
你想想那个画面啊,两个小不点,穿着大人的衣服,可能还被抹了点红脸蛋,被大人按着头,稀里糊涂地行那些他们根本就不理解的礼。旁边的大人们呢?是不是一脸严肃,觉得这是在完成什么神圣的使命?或者有些人心里头也是别扭的,但又不得不为之?那两个小豆丁呢?可能一个正在偷偷擦鼻涕,另一个眼睛四处乱瞟,找他丢了的玩伴。他们的小脑瓜里能装下啥?婚姻?责任?家?别开玩笑了!他们连自己为啥站在这儿都弄不明白吧?他们只知道大人让他们这么做,不这么做可能会挨骂、挨打,或者没饭吃。那哪里是婚配?那分明是把两个未开蒙的孩子,硬生生丢进了一个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巨大泥潭里。他们的童年,他们的天真烂漫,就在这一刻,被一纸冰冷的约定给彻底碾碎了。

为什么会这样?图个啥啊?这背后的原因,说白了,无非就是那几个绕不开的词儿:制度、利益、愚昧、生存。
首当其冲的,是制度的压迫。尤其到了宋朝以后,随着理学兴盛,对女性的贞洁要求到了变态的地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简直是吃人的教条。寡妇再嫁被视为奇耻大辱,甚至会牵连家族名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父母为了避免女儿将来守寡后“麻烦”,或者为了早早给她找个“靠山”,干脆在她还小的时候就把亲事定了,甚至早早送进婆家,让她在未来的夫家长大。这 男女5岁婚配 ,或许就是这种畸形思想推向极致后的产物。他们不是在给孩子找幸福,而是在给自己找“省心”,或者说,是在遵守那个时代吃人的规矩。
然后是利益。财产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时候,这种早早的“婚配”跟财产继承、家族联姻紧密相连。比如为了防止家产外流,把女儿嫁给自家人,或者把外姓的孩子过继过来当童养媳,美其名曰“婚配”,实际上是财产转移和固定的手段。五岁的孩子能懂什么财产?可他们的命运,却早早被这些冰冷的数字和契约给决定了。还有那些穷苦人家,实在养不活孩子了,尤其是女孩子,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换点活命钱。说是婚配,其实就是一场交易,把活生生的人,明码标价地卖出去。五岁啊,那么小一个生命,就成了父母无奈或狠心下的筹码。
再说说愚昧。有时候吧,这事儿可能也没那么复杂的制度和利益考量,就是单纯的愚昧和迷信。可能哪个算命先生说这俩孩子八字奇合,早点定下对家族有益;或者民间流传着什么怪力乱神的说法,非得如此不可。在那个科学不昌明、信息闭塞的年代,很多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这么在愚昧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吞噬人性的怪物。 男女5岁婚配 ,在某些情况下,或许就源于这种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讨好,或者对命运的无可奈何的“安排”。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生存。在极端贫困的年代,养活一个孩子都是奢望,更别说多个。卖女儿做童养媳,对一些家庭来说,是唯一的活路。五岁,能帮家里干点轻活了,也能给婆家省点口粮。这不是婚配,这是苟活,是残酷现实下扭曲的人伦。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眼神里没有一丝光彩的童养媳照片,你心里能不难受吗?她们本该有色彩斑斓的童年,却早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甚至还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婚姻”。
这种 男女5岁婚配 ,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是对个体生命的彻底摧残。一个五岁的孩子,他的心理、生理都远未成熟,根本无法理解和承担婚姻意味着什么。他们被迫进入一个成人世界建立的关系模式,这会扭曲他们的认知,剥夺他们的自由,甚至可能导致终生的心理阴影。你想想,两个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的孩子,被硬生生绑在一起长大,他们之间会产生爱吗?更多的是习惯、是无奈、甚至是怨恨吧。长大后,即使按照约定“圆房”了,那样的结合,哪里有一点婚姻该有的样子?那只是一种仪式感的完成,一种对命运的屈服。对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巨大的伤害。他们没有机会去探索自己是谁,没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轨迹,在五岁那年,就已经被画上了无法更改的、扭曲的弧线。
跟我们现在看看身边的五岁孩子,那是多么大的反差啊。现在的五岁娃儿,在幼儿园里跑跑跳跳,学英语,学画画,他们的世界是彩色的,充满无限可能。他们被父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们的每一点成长都让大人欣喜。而历史上那些被 男女5岁婚配 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却是灰色的,甚至带着血泪。他们的存在,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被尊重,而是作为某种制度、利益、或愚昧的工具。这简直是历史开的一个残酷至极的玩笑。
所以,当我想到“ 男女5岁婚配 ”这几个字,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叹息,一种对旧时代荒谬的愤怒,以及对那些无辜生命的深切同情。那不是浪漫的“青梅竹马”,那是制度下的囚禁,是利益链上的牺牲品,是愚昧对人性的嘲弄。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步有多么不容易,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自由和权利,在过去是多么奢侈。那些黑暗的角落,那些被扭曲的人生,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记住它们,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警醒,为了更加珍惜当下,为了确保这样的悲剧,再也不会以任何形式重演。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意义所在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过去的丑陋,也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