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身边谈恋爱结婚的人越来越少?或者,结了婚又离的好像越来越多?以前吧,好像到点儿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现在呢?你瞧瞧这 结婚率 ,像坐滑梯似的往下溜,那 离婚率 倒是蹭蹭往上跑。 单身 简直成了一种“新常态”,而且不是被动剩下,不少是主动选择。这 当下男女婚配现状 ,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复杂着呢。
说白了,这事儿根本原因太多了,不是哪一个点儿出了岔子,是整个社会都在变。首先,最绕不开的肯定还是 经济 这道坎。你说现在结个婚,成本得多高啊?大头是啥?房子! 高房价 就像一座巨山压在那儿,尤其对男性来说,感觉没房就没底气。然后呢?车子得有吧?彩礼呢?尽管各地标准不一样,但很多地方那数字看着就让人心慌。这还没算婚宴、蜜月那些一次性的。结完婚呢?柴米油盐,人情往来,将来有了孩子, 育儿成本 那更是天文数字,从奶粉尿布到教育内卷,哪个不烧钱?多少年轻人,尤其是男性,还没结婚呢,就感觉自己背了一身债,光想想就泄了气。不是不想给对方更好的生活,是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撑得住。这种 经济压力 ,实实在在削弱了很多人走进婚姻的勇气。
再说说 观念 这东西,变化那叫一个天翻地覆。以前女性可能更多寄希望于婚姻来获得安全感和经济保障,但现在呢?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有了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精神也越来越独立。她们不再需要依附谁而活,自我价值的实现变得无比重要。所以你看,现在的女性择偶,要求自然水涨船高。不是说非得找个金龟婿,但至少得势均力敌吧?或者说,得找个能让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下降,甚至有所提升的人。那些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很多现代女性已经不太接受了。她们要的是平等的伴侣关系,是共同成长,是精神上的契合。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宁可高质量 单身 ,也不愿低质量 凑合 。这可不是一句矫情的话,这是真真切切的内心选择。

男性的观念也在变,虽然可能不如女性那么快。他们一样面临工作压力,一样渴望自由空间。而且,看着身边一些朋友被婚姻束缚,或者处理各种婆媳、夫妻矛盾搞得焦头烂额,他们也会对婚姻产生 “恐婚” 情绪。甚至有些会觉得,一个人也挺好的,自由自在,钱自己赚自己花,不用承担那么多责任和风险。这种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比如不婚、丁克、同居不结婚,都在慢慢被社会接受,虽然长辈们可能 still find it hard to understand。
然后是社会环境。现在这个时代, 内卷 无处不在,大家都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996都算福报了,哪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去经营一段关系?认识新朋友本来就难,下了班只想躺平。社交圈子越来越窄,线上聊得热闹,线下见面好像又是另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度连接、信任感,变得越来越困难。
还有 原生家庭 的影响,这绝对不容忽视。见过父母辈凑合了一辈子的婚姻,冷战、争吵、无奈,或者干脆是搭伙过日子,孩子们看在眼里,心里会想:这就是婚姻吗?我以后也想过这样的日子吗?答案往往是“不”。他们开始反思,开始警惕,宁愿晚一点,甚至不结,也绝不要重蹈覆辙。
再看 婚恋市场 本身,现在经常被吐槽 “供需错配” 。有人分析说,学历高的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向下兼容,但学历高的女性则更倾向于向上兼容。这导致了“剩女”和“剩男”的结构性问题。条件越好(比如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选择范围反而可能变窄,因为符合她们要求的男性比例相对较低。而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男性,则面临着择偶困难。这种“匹配”难题,让很多人在寻找伴侣的路上异常艰辛。
你看看那些 相亲角 ,简直是人间浮世绘。一张张打印出来的“简历”,上面是赤裸裸的条件:年龄、身高、体重、学历、工作单位、收入、房产、车产、户口、甚至健康状况……爱情呢?感觉被这些硬邦邦的条件挤压得没啥空间了。家长们焦虑地拿着纸片互相打量,眼神里充满功利和计算。这场景,想想就挺悲凉的。婚姻仿佛成了一场 赤裸裸的交易 ,而不是两个灵魂的吸引和结合。
这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 当下男女婚配现状 :结婚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而变成了一种慎之又慎的选择;对婚姻的期望值更高,也更现实;单身不再是羞耻的事,而是个人自由和选择权的体现;而那些走进婚姻的人,也面临着更大的经营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加入 离婚 大军。
但这真的是坏事吗?我觉得,也许不完全是。至少说明大家对婚姻的认识更清醒了,不再是盲目地“为了结婚而结婚”。大家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伴侣。虽然过程伴随着焦虑和阵痛,但这种清醒总归是好事。婚姻不再是避风港,不再是救命稻草,它更像是一个选择,一个愿意与另一个人共同创造、共同分担的人生旅程。如果找不到那个愿意一起出发、一起面对风雨的人,一个人走,也未必不可。
未来的婚恋模式会是怎样?谁知道呢。可能更晚婚,可能 不婚主义 会更普遍,可能同居不结婚会更被接受,可能对婚姻的定义会更宽泛。可以肯定的是,它会越来越 个性化 ,越来越 多元化 。不再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套在所有人身上。
面对这样的 现状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理解 和 尊重 。理解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和困惑,尊重他们不同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结婚、选择单身、还是选择其他的相处模式。结婚不易,维持一段好的婚姻更难。比起催婚催生,或许更应该关注如何提升个人幸福感,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是否以传统婚姻的形式存在。
说到底,婚姻不过是一种容器,里面装什么,取决于两个人。如果两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一起能互相滋养,那这个容器才有价值。如果只是为了装进社会期待或者别人的眼光,那这个容器迟早会破裂。所以,与其焦虑地寻找那个“对的人”,不如先努力成为那个“对的自己”。这,也许是理解 当下男女婚配现状 后,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一点点努力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