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知乎热议的男女婚配模型:冰冷数据下的择偶真相

最近在 知乎 上闲逛,时不时就能刷到点关于 男女婚配模型 的讨论,看得我呀,有时觉得挺有意思,有时又感觉怪怪的,甚至有点儿吓人。你见过那种帖子吗?上来就跟你摆各种图表、坐标轴,说什么什么因素加权,构建一个复杂的公式,试图把找对象这件再私人、再感性的事儿,变成一道可以解的数学题。学历、收入、房产、家境、长相评分、身高体重指数……一样一样列出来,然后算出个“匹配度”。甚至有人给出了各种参数的权重,比如经济条件占多少百分比,性格合拍占多少,原生家庭影响又是多少。看得人眼花缭乱,仿佛不是在讨论两个活生生的人怎么一起过日子,而是在评估两台配置不同的电脑能不能顺畅联机打游戏。

我就纳闷了,这 男女婚配模型 ,真能把幸福算出来吗?生活,尤其是两个人的生活,哪儿有那么简单、那么公式化?你在 知乎 上能看到的这些模型,很多时候是把人给“量化”了。变成一个个标签,一串串数字。高学历对应几分,年入多少万对应几分,有没有编制又加几分……然后把男女双方的这些分数往模型里一套,“咔嚓”一下,告诉你:“恭喜你,你们匹配度85%!可以考虑深入发展。”或者更残忍的,“抱歉,你们匹配度只有30%,基本没戏,趁早换人。”

这不就是现在特别火的那种算法推荐吗?购物软件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商品,短视频平台给你推送你可能想看的内容。现在连找对象都要搞个算法,把你推荐给“合适”的人,或者把你认为“不合适”的人直接屏蔽掉。听起来效率是高了,好像一下就能筛掉不必要的“试错成本”。但问题是,人不是商品啊!我们有情绪,有突然的心动,有没来由的厌烦,有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只有相处才能感受到的微妙的东西。一个模型能算出你和一个人聊不聊天南地北都能笑出声吗?能预测你们遇到困难时是会互相扶持还是各自埋怨吗?更别说那些完全不符合模型逻辑,却偏偏爱得死去活来、过得有滋有味的神奇组合了。

扒一扒知乎热议的男女婚配模型:冰冷数据下的择偶真相

你看 知乎 上那些分享自己经历的帖子,有些 男女婚配模型 信徒,严格按照模型去找,结果呢?找到了“完美匹配”的对象,条件样样都符合,往朋友圈里一晒,大家都说好。结果呢?可能坐在一起吃顿饭都觉得无聊,聊天永远不在一个频道,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南辕北辙。或者,模型没告诉你的是,他虽然收入高,但回家就瘫在沙发上指使你干活;她虽然长得漂亮,但花钱如流水根本没法过日子。这些模型,它能把这些“bug”考虑进去吗?难!

还有些模型,试图加入性格、三观这些更“软”的指标。比如用MBTI测试、九型人格什么的来匹配。这比单纯堆砌物质条件是进了一步,至少开始看重人的内在。但这依然是个静态的切片啊!人的性格是会变的,尤其是在一段长期关系里,会互相影响,会成长,会妥协,也会因为生活压力而扭曲。而且,谁能保证一个测试结果就完全定义了一个人?你和测试结果里那个“完美匹配”的人真的相处起来,可能发现对方的“理性”在你看来是冷漠,“有趣”在你看来是轻浮。那些文字描述的性格,和你真真切切在生活里、在柴米油盐里感受到的,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我觉得 知乎 上这些关于 男女婚配模型 的讨论,它反映的是一种集体焦虑吧。大家在复杂的社会里,面对茫茫人海,觉得找个合适的人太难了,充满不确定性。希望能有个工具,像个导航一样,给个方向,减少迷茫。特别是在一个讲究效率、追求“最优解”的时代,人们习惯了用数据分析问题,试图把这种思维模式也套用在情感关系上。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想少走弯路呢?

但是,把婚姻这事儿完全交给模型,真的靠谱吗?我觉得, 男女婚配模型 知乎 上之所以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确定感”的幻觉。它给你一个分数,一个排名,让你觉得好像抓住了点什么,不再那么漂浮。可生活本身就是流动的,充满意外的。那些最动人的瞬间,最深刻的连接,往往发生在你完全没预料到的地方,在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互动里。

也许,这些模型唯一的价值,在于它能帮你初步筛选掉一些在非常硬性的条件上完全不符的人。比如你坚决不想远嫁,那模型帮你把外地的筛掉;比如你对某个收入水平有底线要求,那模型帮你把达不到的去掉。但这种筛选其实用不着这么复杂的模型,几个简单的条件过滤就行了。再往深了去,模型的参考意义就越来越小了。

更有甚者,有些 男女婚配模型 的设计,我觉得骨子里透着一种“物化”或者“功利”的气息。把婚姻看作是资源的交换,是利益的结合。仿佛门当户对的本质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匹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但如果模型里爱情、感觉、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分值微乎其微,甚至干脆没有,那这算的是婚姻模型还是合伙人模型啊?

知乎 上看那些 男女婚配模型 的帖子,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摇头。那些复杂的公式,那些看似严谨的论证,试图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和坚韧,简化成几个变量的运算。这大概是理工科思维和人类复杂情感碰撞出的奇特火花吧。可能有人真靠它找到了觉得合适的人,那恭喜你,你的幸运大于模型的功劳。但更多的人,或许会发现,按着模型找来的对象,远不如那个不怎么符合条件,却让你笑得最大声、哭得最痛快、觉得最踏实的人。

婚姻啊,它不是一道可以套用 男女婚配模型 算出最优解的题目。它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是在鸡毛蒜皮中寻找乐趣,是在互相的缺点里学习包容,是手牵着手一起对抗世界的未知。它需要的是理解、沟通、耐心和爱,是那些模型里给不了,也算不出的东西。

所以,下次你在 知乎 上看到那些言之凿凿的 男女婚配模型 ,不妨看看就好。可以参考一下别人是怎么思考择偶这件事的,看看他们的焦虑点和关注点在哪儿。但别太当真,更别被它框住。你的心,你的感觉,你和另一个具体的人相处时的真实体验,远比任何模型都来得重要、来得真实。去感受,去交流,去尝试,而不是坐在那里,等待一个冰冷的数据告诉你,谁才是你的“最优解”。生活,远比模型精彩多了。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