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仪话筒一拿,嗓门拔得老高:“今天,是我们曾先生,迎娶我们曾小姐的大喜日子!”
话音刚落,底下嗡一下就热闹起来了。
我那哥们儿,曾宇,和他媳妇儿,曾静,就这么站在台上,俩人笑得跟朵花儿似的,底下亲戚朋友的眼神可就复杂了,五味杂陈,有祝福,有好奇,更多的,是一种‘嘿,这事儿新鲜’的打量。

男女都姓曾婚配 ,这事儿,搁在几十年前,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我记得特清楚,他俩刚决定要结婚那会儿,第一关,就是家里的老爷子老太太。曾宇他奶奶,把那本比她年纪还大的、尘封的族谱都给翻出来了,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地划拉,嘴里念念有词,就想从那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找出点蛛丝马迹,证明他俩“五百年前是一家”。
那气氛,啧啧,紧张得跟要上考场似的。
老太太心里那套逻辑,根深蒂固,就是所谓的“ 同姓不婚 ”。说是血缘太近,对后代不好。这套说辞,流传了几千年,跟个紧箍咒似的,牢牢套在老一辈人的脑子里。
可问题是,这都什么年代了?
姓氏,在古代,是区分血缘、别婚姻的标志。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一个村子,一个镇子,姓同一个姓的,八九不离十都是沾亲带故的。可现在呢?人口大迁徙,天南地北。一个姓“曾”的,祖籍可能在山东,另一个可能在四川,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
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惯性。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对古老规则的敬畏,或者说,是恐惧。
曾宇他爸妈倒是开明,但也架不住亲戚邻里的七嘴八舌。东家长西家短,总有人神神秘秘地凑过来:“哎,你家儿子找了个也姓曾的?这……行吗?” 那语气,就好像 男女都姓曾婚配 是什么了不得的禁忌,会触怒神明一样。
我哥们儿烦透了。有一次喝酒,他跟我吐槽:“我跟小静,大学同学,谈了五年。我们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在操场上压马路,一起为了考研熬夜,我们聊尼采也聊周星驰,我们性格、三观、生活习惯,磨合得跟一个人似的。就因为一个姓,这些全都不重要了?”
他的眼睛里,是那种少有的,带着点红血丝的愤怒和无奈。
是啊,凭什么呢?
爱情这东西,多玄妙啊。是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吸引和碰撞,是荷尔蒙的冲动,更是日复一日相处下来的,那种“就是你”的笃定。它跟你的姓氏,有半毛钱关系吗?
幸好,爱情最终还是战胜了那些老黄历里的规矩。
他们俩,用行动告诉所有人, 男女都姓曾婚配 ,非但不是什么问题,反而,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婚后生活里那些哭笑不得的段子。
去领证的时候,办事员拿着两张身份证,来回看了好几遍,抬头瞅瞅他俩,那眼神,仿佛在说:“你们俩是认真的吗?”
回娘家,曾静她妈在厨房喊:“小曾,过来帮我端下菜!” 结果呢,女婿和女儿,俩人“嗖”地一下,同时出现在厨房门口,面面相觑。
最绝的是孩子。我们这帮朋友早就开始起哄了,说以后孩子叫什么?干脆叫“曾曾”得了,或者“曾的平方”?他俩倒也坦然,开玩笑说:“这下好了,起名字省事儿了,反正姓是定了,我们只要纠结名就行了,不像你们,还得为了孩子跟谁姓吵一架。”
你看,生活里那些曾经被视为“大忌”的东西,一旦你勇敢地跨过去,它就变成了段子,变成了情趣。
我觉得, 男女都姓曾婚配 这件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
它照出了传统的式微。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宗族观念、血缘禁忌,在现代科学和自由恋爱的冲击下,显得那么不堪一击,甚至有点可笑。我们不再是依附于一个庞大家族才能生存的个体,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是某个家庭的成员。
它也照出了“家”的本质。家的基础,不再是那本厚重的族谱,而是两个人之间真实不虚的爱与承诺。是愿意为对方洗手作羹汤的温柔,是深夜里一盏等待的灯,是吵架后那个先低头的拥抱。这些,才是构建一个家的钢筋水泥,至于姓氏,顶多算个门牌号。
而且,这事儿往深了想,其实还挺浪漫的。
茫茫人海,几十亿人,你偏偏遇到了一个跟你有着同样姓氏烙印的灵魂伴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缘分?简直就像是命中注定,是宇宙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是绕了一大圈,发现原来我们本就同源。这种感觉,比什么“天作之合”的成语,来得更具体,更动人。
现在,曾宇和曾静的宝宝已经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他俩最终没给他取名叫“曾曾”,而是取了一个很大气、也很好听的名字。
每次家庭聚会,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我都会想起他奶奶当初捧着族谱、一脸拧巴的样子。我想,老太太现在心里肯定也乐开了花。所谓的规矩,在抱孙子的那份实实在在的喜悦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底, 男女都姓曾婚配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现象”。一个代表着观念解放、个体独立的社会现象。
爱情,就该是纯粹的。它应该超越姓氏,超越地域,超越那些条条框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别说都姓曾,就算都姓“稀奇古怪”,那又如何?
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幸福,是冷暖自知的。
只要他们觉得幸福,那“曾先生和曾小姐”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里,最动听的情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