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一琢磨古人那些事儿,就觉得我们现在活得……太直白了。就拿结婚这事来说,我们管它叫“领证”、“办婚礼”、“结婚”,听着就像是去办一张银行卡,走个流程,完事儿。但古人不,他们把这件人生头等大事,用无数个美得冒泡、沉得压手、甚至带着点儿血腥气的词给包裹起来,每一个词背后,都是一出活生生的大戏。这些 古代男女婚配的别称 ,可不只是文人骚客掉书袋那么简单。
你听听这个, 合卺 。
听着是不是有点拗口?拆开看,“卺”是一种葫芦,对半剖开,就成了两个瓢。新婚之夜,红烛高烧,新郎新娘各执一瓢,里面盛着酒,然后交换着喝下去。这可不是现在婚礼上那种叮叮当当、笑语盈盈的交杯酒。你想想那画面,一个完整的葫芦,硬生生分开,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因为这场仪式,从此命运交缠。葫芦瓢里的酒,据说还是苦的,寓意着往后余生,甘苦与共。这一口苦酒下肚,比什么海誓山盟都来得实在。苦涩都一起尝了,往后的甜,才显得货真价实。所以,“合卺”这个词,带着一股子原始的、郑重的、不容反悔的劲儿。它不是浪漫,它是一种契约,刻在骨子里的契约。

再说一个更贴身的, 结发 。
“结发夫妻”,我们现在还常用,但很少有人会去想那个动作了。洞房花烛夜,不是只有合卺酒,还有一个更私密的仪式。剪下新郎的一缕头发,再剪下新娘的一缕头发,然后,把它们紧紧地、紧紧地系在一起,用红绳缠好,收进锦囊。头发,身体的一部分,给你了,就是把一部分的我也交给你了。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分不开。这是一种多么决绝的交付!一缕青丝,缠绕一生。多重?重过千金。这比任何钻戒都来得有分量。它代表的不是财富,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结发”这个词,它不响亮,它很轻,轻得像一根头发,但又重得像一辈子的承诺。
当然,古代婚姻不全是这种你侬我侬的温情脉脉。也有那种听着特文雅,其实特现实的,比如, 秦晋之好 。
一听这词,就感觉书香门第,门当户对,是吧?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了结盟,频繁联姻,嫁公主、娶公主,跟玩儿似的。所以,“秦晋之好”的底色,压根就不是爱情,是政治,是交易。听着文雅吧?骨子里,可全是利益的算盘声。一个“好”字,好的是两个家族,两个国家,至于那对被当成棋子的男女,他们好不好,谁在乎呢?这种婚姻,就像一份包装精美的商业合同,签了,盖了章,从此两家就是战略合作伙伴。所以下次再听到这个词,别光觉得美,想想背后那点儿冰冷冷的算计,可能对婚姻的理解会更深刻一点。
但你别灰心,古人骨子里还是浪漫的,浪漫到骨子里。他们有最美的想象,用来形容最理想的婚姻。
连理 ,还有 比翼 。
这两个词,基本都是打包出现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这一句,把爱情的终极形态给写绝了。什么是 连理枝 ?就是两棵树,长着长着,树干或者树枝就合生在一起了,你分不清哪是你的,哪是我的。什么是 比翼鸟 ?传说中一种奇特的鸟,每只鸟只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必须两只鸟紧紧挨在一起,才能飞翔。
你看,这不就是灵魂伴侣的最好诠释吗?缺了你,我就不完整。没有你,我寸步难行。这种婚姻,超越了生理,超越了物质,是精神上的绝对契合与相互依存。它是一种奢望,一种极致的美学。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能成就一段“连理”或“比翼”的感情,该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幸运!
还有一个词,带着点宿命论的神秘色彩,叫 赤绳系足 。
这个典故就更有意思了。说的是唐朝有个叫韦固的人,碰到了一个在月下翻书的老头儿,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月下老人”。老头儿告诉他,他掌管着天下的姻缘,用一根看不见的红绳,把命定的男女的脚踝系在一起。不管他们相隔多远,出身多悬殊,最终都会被这根红绳牵引着,走到一起。
“赤绳系足”,多有画面感!它给婚姻蒙上了一层命中注定的光环。两个人能在一起,不是偶然,是天意。这根红线,看不见摸不着,却比任何枷锁都牢固。它给了人们一种解释,一种安慰,也一种……无奈。缘分这东西,好像就是这么回事,由不得你选。这个词,完美解释了那种“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的奇妙感觉。
最后,我想说说一个特别有味道的词, 于归 。
这个词,是专门从女子的角度来说的,出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意思是,这个姑娘要出嫁啦,她将使夫家和睦兴旺。“归”,是回去的意思。奇怪了,出嫁,明明是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什么叫“归”呢?
我琢磨了很久,觉得这个“归”字,用得真是……百感交集。它点出了古代女性的宿命:娘家,只是暂时的驿站;夫家,才是她最终的归宿。这一“归”,就再也不能轻易回头。坐上那顶红色的轿子,帘子一放,隔开的就是两个世界。前路是未知的夫君,未知的公婆,未知的命运。这个词里,有期盼,有忐忑,有决绝,也有一丝抹不去的悲凉。它不像“合卺”那么郑重,不像“结发”那么亲密,也不像“连理”那么浪漫,但它最真实,最能戳中那个时代女性心中最柔软、最复杂的那块地方。
你看, 古代男女婚配的别称 ,哪里是几个简单的名词?它们是仪式,是承诺,是算计,是梦想,是宿命,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现在说“脱单”、“结婚”、“搭伙过日子”,词语越来越轻,越来越功能化,似乎婚姻里那份沉甸甸的敬畏和诗意,也跟着一点点流失了。
偶尔翻开故纸堆,咂摸咂摸这些老词儿,就像透过一扇蒙尘的窗,窥见了古人对婚姻的敬畏、期许、无奈与深情,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