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前摊开的,不是什么社会学报告,而是一百张鲜活又疲惫的脸。项目名字听起来挺宏大—— 韩国50对男女婚配 深度观察。听着就像个实验,把一百个活生生的人放进婚姻这个培养皿里,然后记录,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冷冰冰的结论。
可我看到的,不是数据,是细节。
是那个叫金敏俊的男人,在婚礼前一晚,一个人坐在便利店门口,喝着烧酒,一遍遍地看手机上他和未婚妻的合照。他的眼神,一半是憧憬,另一半,是肉眼可见的恐惧。恐惧什么?我猜,是那套位于首尔郊区、耗尽了双方父母毕生积蓄才勉强凑够全租房押金的公寓。那不是家,那是一座用债务垒起来的,必须用未来三十年青春去偿还的纪念碑。

还有那位叫朴秀珍的准新娘,她那件美得像艺术品的婚纱,是租的。她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转着圈,助理在旁边不停地提醒:“小心,这件不能弄脏,赔偿金很贵。”她脸上挂着那种韩剧女主角式的、标准化的甜美微笑,可我从镜子里,看到了她紧紧攥着的手,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她在笑给谁看?给旁边的助理?给即将到来的宾客?还是给那个在社交媒体上等待她上传“完美一天”的,数不清的“朋友”?
这 韩国50对男女婚配 ,与其说是五十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五十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舞台搭好了,剧本写好了,演员——也就是这些新郎新娘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走流程。
韩国婚姻 的流程,就像一条严丝合缝的生产线。
第一步,见面礼(상견례)。双方父母坐在长桌两端,气氛比南北会谈还要凝重。这不是家庭聚餐,这是一场估值谈判。男方的职业、年薪、家庭背景,女方的嫁妆、学历、生育能力……所有的一切,都被摊在桌面上,用一把无形的尺子反复丈量。我旁观过一场,男孩的父亲,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全程都在不经意地强调自己儿子是“SKY”联盟大学毕业的,现在三星工作。女孩的母亲则微笑着回应,说自家女儿虽然只是个普通文员,但“很会持家”,而且“身体很健康”。那顿饭,菜是顶级的韩牛,但谁都食之无味。
然后是房子。啊,房子。在首尔,房子不是居住的地方,它是一种资格,一种入场券。没有房子,你连谈婚论嫁的资格都没有。我采访的一对情侣,他们为了省钱,约会只去免费的公园,喝最便宜的速溶咖啡。男孩说:“我们不是不爱,是爱不起。”这句话,他说得云淡风轻,我听得却心头发紧。后来呢?后来女孩的父母给了一笔钱,男孩的父母贷了一大笔款,他们终于“有资格”结婚了。婚礼上,他们拥抱、亲吻,接受所有人的祝福。可我知道,那份喜悦背后,压着多沉重的喘息。
接下来,是无穷无尽的准备。婚纱照,必须去济州岛拍,或者去某个网红摄影棚,摆出千篇一律的姿势,修出连亲妈都认不出的完美脸庞。然后是彩礼(예물)和嫁妆(혼수),这是一场更直接的博弈。男方送了多大克拉的钻戒,女方就要回赠多贵的手表和西装。家电要买LG还是三星,床垫要什么牌子,这些细枝末节的争论,消耗掉的,是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爱情。
我看着这 韩国50对男女婚配 的样本,试图在这些被社会规范、家庭压力、经济重担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躯壳里,找到一点爱情本来的样子。
很难。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我记得那个叫李在赫的男孩,他家境普通,在一家小印刷厂工作。他的未婚妻崔恩爱,是个插画师。他们的婚礼,是我见过的最“寒酸”的一场。没有酒店,就在一个租来的小艺术空间。没有昂贵的自助餐,是他们和朋友们一起准备的家常菜。恩爱穿着自己设计的、并非白色的连衣裙,在赫给她戴上的戒指,也是他自己用银子敲打出来的,歪歪扭扭。
宾客不多,都是真正的朋友。没有尴尬的领导致辞,只有朋友弹着吉他,唱着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听的歌。在赫看着恩爱的眼神,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演成分。那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我终于拥有了全世界”的笃定。恩爱在听朋友唱歌时,哭了。她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幸福。她后来告诉我:“我们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们这不算‘结婚’,更像一个派对。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婚姻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
是啊,不是给别人看的。
可是在这个“看”与“被看”已经成为生存本能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
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随波逐流。我看到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结束后,立刻瘫坐在化妆间的沙发上,第一件事不是拥抱,而是各自拿出手机,开始回复社交媒体上的祝福。他们需要维护那个“幸福”的人设。蜜月旅行去了马尔代夫,拍了无数张碧海蓝天的照片,配上精心撰写的文字。可他们的一位朋友私下告诉我,那七天里,他们大吵了三次,因为信用卡账单,也因为对未来规划的分歧。
所以,婚姻到底是什么?
在观察这 韩国50对男女婚配 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困惑。它是一份合同吗?是一场社会表演吗?是一次家族资源的整合吗?它好像全是,又好像全不是。
它就像一碗参鸡汤。看起来营养丰富,暖心暖胃,里面塞满了糯米、人参、红枣,每一样都有它的功用和价值。可只有喝的人自己知道,这碗汤,究竟是滚烫得恰到好处,还是已经凉了心。
我最后一次见到金敏俊和朴秀珍,是在他们婚礼后的半年。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下午,在一家拥挤的超市里。他们没有牵手,各自推着一辆购物车,沉默地挑选着商品。秀珍在看打折的蔬菜,敏俊在比较两款不同牌子的拉面。他们脸上没有了婚礼上的精致妆容和标准微笑,取而代 F之的是一种深刻的、融于生活的疲倦。
就在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敏俊突然停下来,伸手,极其自然地帮秀珍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那个动作,不到一秒。秀珍愣了一下,然后,非常轻地,笑了一下。
那一刻,我觉得,也许,这就是答案。
婚姻不是那场盛大的婚礼,不是那张完美的照片,也不是那些沉重的债务和期望。婚姻,或许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充满疲倦与琐碎的消磨里,那个依然会下意识为你整理头发的瞬间。
这 韩国50对男女婚配 ,一百个人,五十种挣扎。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在爱情的神话和现实的泥潭之间,奋力地,想要寻找一个可以喘息的支点。他们的故事,没有韩剧的浪漫滤镜,却比任何戏剧都更惊心动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