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婚配的说法吗?”这问题,搁现在听着,有点古老,是不是?但仔细想想,它背后藏着的,可不只是老掉牙的规矩,而是我们这辈子最核心的、关于“和谁一起过日子”的大事儿。 我自己吧,也算经历过一些事儿,看着身边人,有的是一拍即合,有的是磨磨蹭蹭,最后也算扯了证。但“婚配”这俩字,总让我觉得,里面有东西。
你听老辈儿说,那时候结婚,哪有什么自己谈恋爱、自由选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给你定下了。就像那个“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家境、出身、背景。 你要是在农村,家里是种地的,那大概率也得找个差不多的,不能说你家是土财主,结果找了个大户人家的小姐,人家看不上你,你家也觉得配不上。这当然有现实的考量,那时候的社会结构,贫富差距大,阶层固化,说白了,就是想“好活”。你嫁过去,人家家里能养活你,你也不能给人家添乱,两家人都能过得去,这就算“配”了。
但这不是说,这“婚配”就完全没道理。想想看,如果两个人,一个在城市住高楼大厦,习惯了快节奏、小资生活;另一个在乡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打交道的都是土地和牲口。你让他们俩硬凑一块儿,日子能好过吗?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就算再有感情,柴米油盐的磨合,也能把感情消磨殆尽。所以,“婚配”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对生活习惯、社会背景的考量,这不算错,对吧?它是一种风险规避,一种对未来生活和谐的预判。

当然,时代的变迁,这“婚配”的说法,也跟着变味儿了。 现在谁还讲究“父母之命”?年轻人,谁不先把感情这道坎过了?谁谈恋爱不是奔着结婚去的?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婚配”,更多的是一种“契合度”。 这种契合,不光是你有钱我有貌,或者你长得帅我漂亮,那都是表面的。更深层的,是价值观,是人生追求,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
我就认识一对夫妻,男的吧,是个技术宅,喜欢钻研,不太会说话,但特别踏实;女的呢,是个小老板,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社交能力强。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他们俩不搭,一个闷葫芦,一个像个万花筒,怎么能过到一块儿?但人家过得挺好。 因为他们懂得互补,男的在家搞研发,女的在外拓展业务,他们需要的,正好是对方所拥有的。女的把男的“拉”出来,让他不至于和社会脱节;男的给女的“压”住,让她不至于飘忽不定。这不就是一种“婚配”吗?一种基于相互需要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婚配”的说法,也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误区。 就觉得,好像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你该和谁在一起。 这种宿命论,有时候挺可怕的。 它会让你丧失主动性,觉得一切都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只要等待,那个“对的人”就会出现。 可是,生活不是偶像剧,没有那么多天赐良缘。 很多时候,感情是需要经营的,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配”的。
你不能指望对方完美无缺,也不能指望自己就能遇上那个“天选之人”。 两个人在一起,总会有摩擦,总会有不顺心的地方。这时候,是选择放手,还是选择去磨合、去改变,去让彼此更“配”? 这才是关键。 婚姻,说到底,是一种选择,一种承诺,一种共同经营的旅程。 “婚配”这个说法,如果仅仅停留在“找一个合适的人”,那就太肤浅了。它更应该是一种“成为一个合适的人”的过程。
我见过太多因为“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而分开的,也见过太多因为“对方和我想要的未来不一样”而分手的。 那个“配”,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你要想想,什么样的伴侣,能让你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能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变老? 那个“配”,是你愿意为之付出,愿意为之改变,愿意和ta一起去“配”出未来的那个人。
说到底,男女有没有婚配的说法?有,而且一直都有。 但它不再是那个僵化的、决定一切的“封建糟粕”。 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关系契合度的考量,一种对未来生活和谐的期望,更是一种双方共同努力、互相成就的“磨合”。 别把“婚配”想得太简单,也别想得太复杂。 关键在于,你找的那个人,是能让你觉得,日子,值得这样继续下去的人。 这样的“婚配”,我倒觉得,挺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