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的猴,是不是命里带了点什么特别的坎?我有时候真这么琢磨。一晃神,身份证上的年份从一个遥远的数字,变成了压在心口的一块石头。三十了,哥们儿。是的, 92年男女婚配 这个话题,已经不是隔壁王阿姨的饭后闲谈,而是我们自己深夜刷手机时,算法精准投喂到脸上的、带着点嘲讽意味的现实。
朋友圈里,晒娃的已经进入了二胎阶段,晒结婚证的都算是“晚婚晚育”的先进代表了。而我们呢?一群92年的“老”猴子,在KTV里吼着早就过时的情歌,在深夜的酒局里吐槽着奇葩的相亲对象,在父母一天N个的催婚电话里,练习着“嗯嗯啊啊,知道了,在找了”的敷衍话术。
这感觉挺拧巴的。

我们是特殊的一代,真的。我们记忆的硬盘里,还存着拨号上网的“滴滴嘟嘟”声,存着小霸王游戏机的卡带,存着没有智能手机、靠传纸条和IC电话卡维系感情的青涩年代。我们好像是最后一批,还对那种需要时间去煨、去炖、去熬的感情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
可我们手里握着的,却是这个世界上最讲求效率的工具——智能手机。左滑无感,右滑喜欢。三个问题之内,就能把对方的家底、工作、星座、MBTI扒个底朝天。我们谈恋爱,搞得跟HR面试一样,筛简历,做背调,评估KPI。爱情?这东西太玄了,不如聊聊你的公积金交多少,家里的房子有没有贷款。
我一哥们儿,92年的,长得不赖,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头发还算茂密。前阵子相亲,跟姑娘聊得挺好,从巴赫聊到黑洞,从村上春树聊到C++。他觉得,嘿,有戏!结果回去姑娘给介绍人发消息:“人挺好,就是他那辆开了五年的马自达,是不是该换了?我们小区入门都得是BBA。”
我这哥们儿,当场就把那APP给卸了。他说,他感觉自己不是在找老婆,是在参加一场永无止境的“升级打怪”,装备不够好,连跟BOSS对话的资格都没有。
你看, 92年男女婚配 的困境,就是这么具体,这么扎心。
我们不是不想结婚。谁不渴望冬夜里有人能给你暖暖脚,谁不希望生病时有个人能递上一杯热水?但问题是,我们想要的“婚配”,和现实能给的“婚配”,好像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我们这一代,自我意识觉醒得特别早。我们被教育要独立,要实现个人价值,尤其是女性。我认识的92年姑娘,一个比一个“飒”。她们能自己换灯泡,能一个人去旅行,能把事业搞得风生水起。她们不是结不了婚,而是想不通,为什么要为了结婚,去放弃好不容易打拼下来的一切,去进入一个需要无限妥协、甚至可能会拉低自己生活品质的关系里?
她们怕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丧偶式育儿”、“婆媳大战”、“丈夫是家里最大的儿子”这些被互联网血淋淋撕开的婚姻真相。她们看过太多前辈们在婚姻的泥潭里挣扎,所以她们站在岸边,犹豫了,胆怯了。她们宁愿高质量地单着,也不愿低质量地凑合。
男的也难。那座叫“房子”的大山,就压得多少人喘不过气。以前总说“三十而立”,现在是“三十而‘贷’”。立不起来啊,拿什么立?用每个月被房贷刮得干干净净的工资条吗?他们被要求有担当,有事业,有车有房,还要提供情绪价值。他们也很累,累到没有力气再去精心策划一场追求,没有精力再去揣摩姑娘们那些九曲十八弯的心思。
所以, 92年男女婚配 市场,就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景象:大家都在找,但谁也看不上谁。男人嫌女人太现实,女人嫌男人没诚意。我们隔着屏幕,用一个个标签去定义对方,却忘了标签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这帮92年的猴,不是不想安定下来,而是我们太“清醒”了。这份清醒,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我们看得太透,想得太多。我们知道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深度绑定,是资源置换,是风险共担。我们像一个精明的投资人,拿着自己仅有的、名为“人生”的筹码,迟迟不敢下注。
我们在等什么?
或许,我们在等一个能让我们放下所有计算和防备的人。一个能让我们觉得,就算未来有无数的风险,但只要和他/她在一起,就都值得去冒一次险的人。
或许,我们也在等自己。等自己真正想明白,婚姻对自己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安全感?是社会认同?还是生命体验的延伸?
也或许,我们什么都没等。我们只是在时代的洪流里,一边挣扎,一边学着与自己和解。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必答题。就像我一个马上3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女性朋友说的:“我的人生很精彩啊,我去爬山,去潜水,我去学油画,我去追星。结婚很好,但不结婚,我也没觉得我的人生有什么残缺。”
所以, 92年男女婚配 这个命题,也许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这群被时代夹在中间的猴子,聪明、 restless(躁动不安)、也带着点天生的悲观。我们最终会走向何方?谁知道呢。但至少,在找到那个能让我们心甘情愿戴上“紧箍咒”的人之前,我们还能在自己的花果山里,再多逍遥快活几天。
这就够了,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