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古代人对婚配的观念,那可真是强得,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刻在骨头里,融进血液里的东西,哪有咱们现在这样,看对眼了就过,不对了就散,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你想啊,那时候,婚姻哪是两个人的事儿?那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八个字,压根儿就把个人的意愿给压得死死的。你长得再好看,才华再出众,要是父母不同意,媒人没点头,那基本就跟婚姻绝缘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当时社会的铁律。
我常常想,那些古代的女子,她们的人生,真的就是从出嫁那天算起。之前呢?是等待,是闺阁里的绣花、弹琴,还有,对未来的一点点朦胧的、或者说,是被灌输的期待。她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能否嫁个好人家,能给家族带来荣耀,或者至少,能稳稳当当过日子,不至于沦落。这“好人家”的标准,也多是看家世、看钱财、看官职,至于那个要与她共度一生的人,长什么样,性情如何,在父母和媒人眼里,那都不是最重要的。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个姑娘,可能连自己未来的丈夫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稀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洞房,然后,就这样过一辈子。那得多大的勇气,或者,得多深的无奈?
我听过一些老故事,说的是,那时候,一个女子要是到了年纪还没嫁出去,那就是“老姑娘”,那声誉可就坏了。就像我们现在,过年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轮番催婚,那感觉,简直跟古代女子被挂上“剩女”的牌子差不多,只是,古代的压力,那可要致命得多。因为婚姻,不光是找个伴侣,那更是家族的延续,是社会地位的巩固。你嫁得好,你的父母脸上也有光,你的兄弟姐妹,未来的婚事也可能因此变得更容易。反之,要是嫁得不好,拖累了家族,那可是罪过。

这种观念,渗透到方方面面。比如说,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可不是说说而已。不是说你家里有钱,就一定能娶到名门闺秀。你父亲是个小地主,就算你再有钱,也难入那高官的眼。这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不同阶层的人给隔开了。你生在哪个家庭,就决定了你大致的婚配范围。这种僵化的体系,把多少原本可能美好的姻缘,扼杀在了摇篮里?我甚至觉得,那时候的爱情,如果存在的话,也一定是在婚姻之外,偷偷摸摸地进行,就像野草一样,在石缝里挣扎求生。
你看,即便是有了点感情基础,那也得经过层层考验,还得父母首肯。不像我们现在,一见钟情,海枯石烂,那得多自由,多浪漫。古人哪里敢这么想?他们的人生,早就被规划好了,从出生,到读书(男),到科举,到娶妻生子,那都是一条清晰可见的轨道。婚姻,更是这条轨道上,最重要的一站。一旦上了车,想跳车?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古代的婚姻,那可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理想,但现实往往是,“一夫多妻”。这又是一个巨大的不平等。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那就得从一而终,哪怕夫君再混蛋,也得忍着。休妻,那是要有非常严重的理由的,而且,被休的女人,那日子,更是生不如死。所以,为了不至于落得个凄惨下场,女人在婚姻里,往往是压抑自己,扮演一个完美的妻子,一个沉默的附属品。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一些大家族的联姻,有时候是为了政治利益,或者是为了巩固家族势力。这种婚姻,比纯粹为了个人情感的结合,更是充满了算计。两个人,可能连话都没说过几句,就为了家族的利益,被硬生生地绑在了一起。这哪里是生活,这简直就是一场交易。
我总觉得,在那种观念下,所谓的“夫妻恩爱”,那更像是一种后天的培养,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就算两个人没有深仇大恨,但要说有多么的“情比金坚”,那在我看来,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相敬如宾,一种在共同生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习惯和依赖。
现在想想,古代人对婚配的这种“强”观念,真是让人又敬又怕。敬的是他们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维系家族的延续,社会的稳定;怕的是,那种观念下,多少个鲜活的生命,被压抑,被束缚,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失去了追求真挚情感的可能。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笼子,把人人都牢牢地关在里面,只能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
这种观念,不光影响了男女的结合,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它把婚姻的神圣化,把家庭的完整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代价,却是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咱们现在,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婚姻问题,但至少,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有了追求自己幸福的可能。这,才是最大的进步吧。想想那些被命运无情摆布的古代男女,再看看自己,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庆幸,生活在了一个,不再将婚配视为唯一人生归宿的时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