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穿越回秦汉,去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么谈婚论嫁的。哎,别误会,我可不是想去搞什么穿越恋情,只是对那段历史时期里,男男女女如何从相识(或者说,被安排着“相识”)、到结为连理,再到共同生活,背后的那一整套 婚配制度 ,充满了好奇。那可真是个大工程,牵扯着家族、社会、礼法,还有,当然,那一丁点儿——甚至有时候是奢侈品——的个人情感。
你看,咱们现在提婚姻,多少还会提倡点“自由恋爱”,图个两情相悦。可放眼秦汉,那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那时节,什么才是婚姻的基石?无非是四个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你一个适龄的青年男女,从出生起,你的婚姻就几乎被家族的宏大叙事所框定。它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是香火延续的大计,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你说这压力大不大?反正我是觉得,那时的年轻人,大概也很少有机会去纠结什么“爱不爱”的问题,更多的是服从,是责任,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别忘了,那是一个宗法社会, 血缘关系 网得密不透风。家国天下,家在前。一个家庭的兴衰,往往就系于子嗣的繁衍,尤其是男丁。所以啊,婚姻首要目标,就是生孩子,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香火。这可不是小事,是天大的事儿。如果一个妻子不能生育,那可就麻烦了,在 七出之条 里,“无子”赫然在列,是休妻的一大理由。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残酷?但那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血淋淋的。

再往深里说,秦汉的婚配,还讲究一个 门当户对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操作准则。你想啊,秦朝强调耕战,讲究等级森严,你是什么“黔首”还是“士伍”,这婚配对象的选择上,基本就给你框死了。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抬头,虽然温和了些,但门第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高门嫁女,低门娶妇,那都得掂量掂量。比如一个豪族,怎么可能让自家女儿嫁给一个寒门子弟?除非那寒门子弟真有惊天的才华,能改变家族命运,可那毕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时候,婚嫁就是一场资源整合,地位、财富、人脉,这都是要考量的。你嫁过去的不仅是你的身子,更是你娘家的势力。这听起来有点冷冰冰,但这就是真实的人间百态,掺杂着利益计算,也掺杂着对家族未来的期望。
秦汉时期的 婚姻礼仪 ,那可是一套繁复的流程,我们称之为 六礼 。这六礼,一套走下来,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耗时耗力又耗财。
- 纳采 :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带着点小礼物,算是初步问个意思。这步要是成了,才有后面的可能。
- 问名 :男方再派人去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拿回去“卜吉”,看生辰八字合不合。哎,你说这迷信不迷信?可那时的人们就信这一套,图个心安。
- 纳吉 :卜得吉兆,男方就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报喜,表示这门亲事“成了”。
- 纳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下聘礼 ,男方送去财物,这是正式定下婚约的标志。这聘礼的轻重,往往也是衡量男方家世和对女方重视程度的标准。
- 请期 :男方选定婚期,再告知女方家。
- 亲迎 :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把她风风光光地接到男方家。这一路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算是给足了排场。
你看这六礼,哪一步不是慎之又慎?哪一步不是为了确保这桩婚事能顺利进行,能得到天地祖宗的认可?这套流程,从秦到汉,虽有细节上的变动,但大体精神不变,就是要把婚姻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体现在每一个环节里。
当然,婚姻的形式也不是铁板一块, 一夫一妻多妾制 是主流,但也不是唯一的选项。 和亲 ,那可是国家大事,尤其汉朝,为了边境安宁,把公主或宗室之女远嫁异族,这简直就是个人幸福为国家大义牺牲的极致体现。想想那些远嫁的女子,面对异域风情,语言不通,习俗迥异,她们内心的孤独和挣扎,真是让人唏嘘。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也有可能遇到 入赘 ,男方嫁到女方家,随女方姓,这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往往是男方家境贫困或无子嗣的无奈之举。
还有一些边缘的婚配形式,比如 童养媳 ,穷人家养不起女儿,早早把她送到未来婆家,从小干活,长大成婚。这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心酸和无奈。那时的婚姻,常常是大人算计着,孩子们懵懵懂懂地就入了局。
那么,婚姻走到头了,怎么办? 离婚 在秦汉时期,也是存在的,但远没有现在这么“自由”。男方休妻,有 七出之条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你看,这七条里面,除了“淫”、“窃盗”是道德问题,其他几条,尤其是“不顺父母”、“无子”、“妒”、“多言”,简直就是给女性套上的枷锁。不过,这也不是单方面的,还有 三不去 的限制:有所娶无所归(娘家没人了)、与更三年丧(为公婆守过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娶过来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了)。这三不去,算是给女性留下了一丝保障,也体现了当时的法律对女性权利的最低限度保护。
当然,也有 和离 ,就是夫妻双方协议离婚,这在历史上相对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更多时候,是 义绝 ,如果夫妻之间发生了严重的伤害或背德行为,官府甚至会强制他们离婚。这就像把一张破了的纸,官方盖个戳,彻底撕开。
对于 女子再嫁 ,秦汉时期的观念,可不像后世宋明理学那般禁锢。虽然守节是美德,但寡妇再嫁,尤其是年轻寡妇,或是家族需要,或是个人生计所迫,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少见。你看那些汉代的墓志铭,偶尔也会看到女子再嫁的记载,说明社会对这事的接受度,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一些。只是,再嫁的女子,地位上多少会受影响,尤其是有孩子的,往往会带着拖油瓶,生活更不易。
在我看来,秦汉的这套 婚配制度 ,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每一个人都牢牢地网在其中。它有它的秩序,它的逻辑,它的实用性。它保障了宗族的延续,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规范了男女关系。但同时,它也常常压抑了个体的声音,牺牲了无数人的情感。那些为了家族荣耀而牺牲的联姻,那些因为“无子”而被休弃的妻子,那些在 六礼 的繁文缛节中,从一个家庭被送往另一个陌生家庭的少女,她们的故事,哪一个不是血泪与隐忍的交织?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古人的对错,那是不公平的。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下,这样的 婚姻制度 ,或许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最优解,甚至是唯一的解。它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秦汉人的骨子里。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载着无数人的命运沉浮,映照着那个时代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站在千年之后回望,那套制度,就像一幅宏大而又细密的画卷,记录着我们祖先的生命轨迹,也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家庭,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人性的挣扎与光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