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有了“规矩”?那段混沌未开的 远古 时光,一定像一部粗粝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史诗,没有文字,只有咆哮的风,脚下震颤的大地,和内心深处对生存最原始的渴望。在那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那种 群婚 的景象,真让人难以想象——一片混乱中,生命只是单纯的繁衍,像野草一样疯长,又像野草一样被无情地收割。孩子们大概也搞不清谁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族群内部的纷争、资源的争夺,简直是家常便饭。那种社会,谈何稳定?谈何发展?简直是把人活生生抛进了一片荒蛮的森林,任其自生自灭。
所以,当我每次读到 伏羲创立男女婚配制度 的传说时,都会觉得一股文明的暖流涌过心头。这哪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发明”?这分明是 文明的曙光 啊,是把人类从动物性的泥沼里一点点拉扯出来的巨大力量!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雾气缭绕的洪荒年代,有一个身披兽皮、目光深邃的智者,他站在高岗上,望着眼前这群蒙昧而又充满活力的生灵。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肉体的交合,他一定看到了由此带来的混乱,看到了血缘的模糊,看到了幼崽的脆弱,以及族群内部无休止的争斗和损耗。他的心里,该是何等的焦急和思索?
他肯定不是凭空想象,他必然是深入观察了自然界的规律,也深刻洞察了人性的需求。那份对秩序的渴望,对后代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对族群繁荣昌盛的期盼,一定是促使他做出这一惊天之举的内驱力。 伏羲 的伟大,在我看来,不是因为他画出了八卦(虽然这也很了不起),而在于他以超凡的智慧和远见, 创立了男女婚配制度 ,硬生生给人类社会套上了一副最初的、却是最坚韧的伦理枷锁。这副枷锁,不是用来束缚人的自由,而是为了构建更高级的 社会秩序 ,为了让生命更尊贵,让家族有传承,让社会有规则可循。

想想看,当 伏羲 提出“男聘女嫁”的概念时,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震撼?它打破了漫无边际的群婚模式,明确了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在初期阶段)的组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第一次,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排他的两性关系。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结合,更是社会关系上的一次革命。一个家庭单位的形成,无论大小,都为资源的共享和劳动力的分工提供了最基本的细胞。男子外出狩猎捕鱼,女子在家采摘、抚育子女,这种协作模式,无疑大大提高了生存效率。孩子们有了明确的父母,血缘伦理得以确立,这对于一个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来说,简直是核弹级别的增强。你再也不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沙,你有了根,有了源,有了归属。
而且,更深层次地讲, 婚配制度 的建立,还解决了 远古社会 一个核心的痛点:后代抚养。在群婚的混沌中,谁来负责那些弱小的生命?母亲固然知道,但父亲的缺位,使得幼崽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一旦有了明确的 男女结合 ,对孩子的责任就落到了具体的个体身上。这不仅增加了幼崽的存活率,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情感的深化提供了土壤。爱情、亲情、责任感,这些超越了纯粹生理需求的复杂情感,也因此得到了滋养和升华。它让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停留在交配,而是升华到了共同生活、共同承担、共同创造的层面。
从这个角度看, 伏羲 此举,根本就是为人类文明按下了一个关键的“启动键”。它从根源上规范了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两性关系,进而辐射到家庭关系、亲族关系,乃至整个 社会秩序 的构建。它让我们摆脱了野兽般的原始冲动,开始学着用理智和伦理来约束自己,去构建一个更稳定、更有效率的生存共同体。我们今天所说的家庭伦理、孝道、族谱,甚至是对乱伦的禁忌,其最初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 伏羲创立男女婚配制度 的那个伟大时刻。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苛求 远古 的制度。那时的婚配,或许还带着许多原始的痕迹,比如抢婚、掠夺等。但它的核心精神——确立关系、明确责任、稳定后代、构建秩序——却是永恒且具有开创性的。它就像在无边的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微弱却无比重要的灯,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我有时会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没有婚姻,没有家庭观念的原始部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不是每天都活在不确定和争斗中?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像浮萍一样无依无靠?光是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所以,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伏羲 的智慧。他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人物,更是 社会秩序 的奠基者,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启蒙者。他的这一创举,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们对爱、对家庭、对责任的理解。它让个体从混乱中被辨识,让家族从模糊中被定义,让社会从无序中走向了规范。这正是 伏羲创立男女婚配制度 所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它就是那道划破蒙昧的 文明曙光 ,照亮了人类走向未来的漫漫长路。这份古老的智慧,即使穿越万年,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去深思、去感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