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古代婚配,你脑子里是不是就蹦出八个大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嘿,你还真说对了,但这玩意儿,可比你想的要沉重得多,也复杂得多。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罗网,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把你的人生轨迹牢牢框定。
想象一下,你是个古代的姑娘,长在深闺,窗外的世界对你来说,可能就只有那一方四角的天空。你的婚姻,跟你自己没半点关系。你甚至可能到洞房花烛夜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第一次看清你丈夫的模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温润如玉还是面目狰狞,全凭运气。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盲盒,赌上的是你一生的幸福。
而主导这场赌局的,就是你的父母和那个被称为“媒人”的角色。媒人可不是今天婚介所里笑眯眯的红娘,他们是穿梭于两个家族之间的外交官、谈判家、甚至是情报贩子。他们的嘴,能把一个歪瓜裂枣说成潘安再世,也能把一个泼辣悍妇描绘成温柔贤淑。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利益。

这利益,就体现在那套繁琐到令人发指的 三书六礼 上。这可不是走个过场,这是古代婚姻的“基本法”,缺一不可,每一步都浸透着规矩和算计。
三书 ,是聘书、礼书、迎书。聘书是订婚的正式文件,相当于今天的订婚协议;礼书是过大礼的清单,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送了多少绫罗绸缎、金银首饰;迎书则是迎娶新娘时的文书。一纸婚书,在当时,就是一辈子的判决书。
而 六礼 ,那更是重头戏,一套完整的流程走下来,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定。
第一步叫 纳采 。男方家看上哪家姑娘了,得请个媒人,带着礼物上门提亲。这礼物通常是活雁,取雁这种候鸟终生只有一个伴侣的寓意。听着挺浪漫是吧?但实际上,这只是商业谈判的开场白。女方家收了礼物,就代表“可以谈谈看”。
第二步, 问名 。要是女方家觉得还行,媒人就得赶紧问来姑娘的姓名和生辰八字。这可不是为了记在小本本上,而是要拿回去找算命先生“合八字”。这简直是婚姻的第一道玄学关卡。八字不合?对不起,前面的一切都白搭,这门亲事直接告吹。多少情愫,可能就断送在几根龟甲、几枚铜钱的翻滚之间。
第三步, 纳吉 。八字合了,大吉大利!男方家赶紧再派媒人去通知女方,告诉他们“咱俩天生一对”,这门亲事就算基本定下来了。
第四步, 纳征 ,也叫“过大礼”。这是最真金白银的一步,就是送彩礼。那一箱箱被抬进女方家门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与其说是聘礼,不如说是一场明码标价的交易,是男方家庭财力、社会地位的一次盛大巡演,也是女方家庭用来堵住悠悠众口的资本。
第五步, 请期 。男方家选好一个黄道吉日,再派媒人去和女方商量,把婚期定下来。
最后一步, 亲迎 。终于到了大婚的日子。新郎亲自到女方家,用八抬大轿把新娘子接回自己家。那顶红色的花轿,摇啊摇,摇碎了多少女儿家的梦。轿帘一掀,从此便是另一番天地,喜是别人的,悲是自己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早着呢!除了这套繁琐的流程,还有几条红线,是绝对不能碰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 同姓不婚 。这个规矩源头很早,周朝就开始了。老祖宗们朴素地认为“同姓其生不蕃”,就是说同姓结婚,后代繁衍会出问题。虽然他们不懂基因科学,但这种基于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竟然歪打正着。所以,哪怕你姓李,她也姓李,哪怕你们八竿子打不着,毫无血缘关系,但在宗法社会里,你们就被视为一家人,绝对不能通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反而是“亲上加亲”的 表亲通婚 。什么姑表亲、姨表亲,在古代简直是常态。大家族为了巩固势力,肥水不流外人田,表哥娶表妹的故事比比皆是。《红楼梦》里的宝黛钗,不就是这么个关系网吗?
当然,比血缘和姓氏更重要的,是那条看不见却坚如磐石的线—— 门当户对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烛光晚餐,是两个家族的商业谈判。你是耕读世家,就得找个书香门第;你是将门虎子,就得配个官宦千金。一个富商的儿子,想娶宰相的女儿?难如登天。这种阶级壁垒,在婚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 良贱不婚 ,更是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士农工商,一层层往下,奴仆、娼优等“贱籍”更是被死死地钉在社会最底层,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门儿都没有。
对于女性来说,规矩就更加苛刻了。出嫁前要学“三从四德”,出嫁后更是有“七出三不去”的紧箍咒悬在头上。所谓 “七出” ,就是丈夫休妻的七个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你看,这里面有哪一条是真正关乎夫妻感情的?“无子”这一条,就扼杀了多少女性的幸福。而 “三不去” ,算是给女性留了一点点活路:一是跟着丈夫吃过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二是妻子娘家没人了不能休;三是为公婆守过三年孝的不能休。但这微弱的保障,在强大的夫权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还有那座压得人喘不过气的 贞节牌坊 。对男的,三妻四妾是风流,是本事;对女的,失了贞洁,那就比死了还难受。丈夫死了,守寡是本分,改嫁就是伤风败俗。一座座冰冷的石牌坊背后,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和枯萎的青春。
所以你看,古代的婚配规矩,哪有什么风花雪月?它是一套精密的社会运行机制,是维护宗法制度和阶级稳定的工具。它冰冷、现实,甚至残酷。爱情?爱情是什么东西,能当饭吃吗?在家族的荣耀、子嗣的传承、利益的交换面前,个人的情感渺小得就像一粒尘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古人的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制度,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但当我们今天回头看,透过那些泛黄的史书和戏剧里的才子佳人故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与挣扎。那一声声花轿里的啜泣,那一双双望向未知夫家的迷茫眼神,才是这些规矩背后最真实、最令人心疼的注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