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古时男女婚配讲究有哪些?传统婚俗面面观

哎,现在的人呐,谈婚论嫁,多是讲究一个“爱”字当头,自由自在,你情我愿便水到渠成。可若把时光倒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你再去看那些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我的天,那可就全然不是一回事了。那不叫谈恋爱,那叫“行大礼”,每一步都透着庄重,每一步都带着深深的家族烙印和社会契约的味道。

我常想,古人对婚姻的这份看重,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幸在它把两姓联姻看作是 宗族延续、香火承继 的头等大事,仪式感拉满,隆重得让人心生敬畏;不幸则在于,这桩桩件件的规矩,往往把个人的意愿挤压得几近于无,婚姻与其说是两个人情感的结合,不如说是两个家族利益的联结,甚至是命运的捆绑。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那些曾经鲜活却又遥远的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究竟有哪些门道。

细数古时男女婚配讲究有哪些?传统婚俗面面观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可是婚姻的“敲门砖”

你以为古时候的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心仪之人?大错特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八个字,简直就是悬在所有适龄男女头顶的“金科玉律”。年轻人的感情?那东西在“门当户对”和“传宗接代”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想娶妻?得先回家禀告双亲,由长辈点头后,才算有了开头的资格。接着,重头戏来了—— 媒人 。这媒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她(或他,但多为女性)必须是精通人情世故、口齿伶俐、能言善道之辈。她穿梭于两家之间,负责传达意向,撮合说项。她的嘴皮子,就是联姻成功的关键。有时,为了说成一桩好姻缘,媒人甚至要动用各种智慧和技巧,甚至不惜“添油加醋”,把双方都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想想,若不是媒人巧舌如簧,多少良缘可能就此错过了呢?当然,多少怨偶也是因此而生。这份复杂的人情世味,可不是现在手机APP上“交友”能比拟的。

二、繁文缛节的“六礼”:步步为营,仪式感拉满

说到古时婚配, “六礼” 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这六道大礼,环环相扣,哪一步都不能少,哪一步都不能错。它不仅仅是流程,更是层层递进的承诺与约定。

  1. 纳采:初步提亲,探听虚实 这是 六礼 之首,也是提亲的序章。男方家里经过深思熟虑,初步选定女方后,会派遣媒人携带 雁(或替代物) 作为信物,前往女方家中,正式提出求婚意向。这“雁”可不是随便送的,它象征着顺应阴阳、夫妇和谐、忠贞不渝。女方家当然不会立刻答应,多半是客气收下信物,给男方一个“考虑中”的信号。这其中的试探、揣摩,简直比现代商务谈判还要复杂!

  2. 问名:合八字,算姻缘 如果纳采顺利,女方家有了进一步的意向,男方便会再次派遣媒人,这次是为了“问名”——询问女方的 生辰八字 。这八字,可不是随便看看的,那是 天地人三才的契合,是命盘星宿的交织 ,据说能决定你一辈子是顺风顺水,还是荆棘满途。两家的父母会拿着双方的八字,请阴阳先生进行 卜算 ,看是否“相合”。若八字不合,哪怕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这桩婚事也可能就此作罢。想想,多大的压力,多大的宿命感,就压在那几张生辰八字上!

  3. 纳吉:定下婚约,喜讯昭告 八字合了,万事大吉!男方会再次派遣媒人,带着 定亲礼物 (如丝帛、戒指等),到女方家中报告占卜的吉祥结果,正式确定婚约。这便是 “订婚” 了。从此,这对年轻人便算有了名分,虽然还没正式成亲,但社会上已经认可了他们的关系,女子便有了 “未婚妻” 的称谓。

  4. 纳征:送聘礼,定亲之礼 这是 六礼 中最为隆重也最为 “烧钱” 的一步,也称 “纳币” “过大礼” 。男方要带着 丰厚的聘礼 ,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这聘礼可不是随便给的,它包括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各种糕点牲畜等等,其数量和种类都与男方的家境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这聘礼,是男方 对女方家的尊重,更是对女方的一种承诺与保障 。你以为这是在“买卖”媳妇?不,这更是家族 “脸面” “实力” 的展现,是社会地位的宣告。女方家收下聘礼,就意味着这桩婚事板上钉钉,不可反悔了。

  5. 请期:选择良辰吉日 婚约已定,聘礼已送,接下来就是选个 黄道吉日 把新娘子娶回家了。男方会再次派遣使者,带着 婚期告知书 到女方家,征求女方意见。当然,这个“征求意见”更多是形式,吉日大多已由男方请人算好,女方通常不会有异议。这 良辰吉日 的选择,可是 玄学中的玄学 ,要避开各种禁忌,要契合双方的生辰八字,要确保婚后生活美满幸福,子孙昌盛。

  6. 亲迎:迎娶新娘,终成眷属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 大婚之日 !男方要穿戴整齐,亲自到女方家中 迎娶新娘 。这 亲迎 可不是现在新郎开车去接那么简单。古时候,新郎通常要骑着高头大马,带着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 ,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新娘则身着 凤冠霞帔 ,头顶 盖头 ,由亲人送入 花轿 。那轿子,红得似火,绣着吉祥的图案,是女子一生中 最荣耀也最孤独的旅程 。这一路上,多少鞭炮齐鸣,多少围观喝彩,可新娘的心里,或许百感交集,有喜悦,有紧张,更有对未知新生活的忐忑与期待。到了男方家,经过一系列的 拜堂仪式 ,比如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这对新人,才算真正成为夫妻。

三、门当户对:超越爱情的考量

除了 六礼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甚至说是 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讲究 ,那就是 “门当户对”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它几乎决定了一段婚姻能否开始,能否长久。

“门当户对”意味着什么?它指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匹配,更是 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家族声望、甚至人脉圈层 的高度契合。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即便貌若天仙,也很难嫁入公卿之家;反之亦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关乎到家族的 “颜面”和“未来” 。两个门第相当的家庭结合,更容易在社会资源、政治影响力、经济合作上形成 “强强联合” ,为家族带来更大的利益。而且,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的相似,也能减少夫妻婚后生活中的摩擦,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所以啊,在古时候,爱情,或者说那种纯粹的男女之爱,在 门当户对 这种宏大的社会考量面前,往往显得 苍白无力 。多少痴男怨女,最终都在这道无形的藩篱面前,望洋兴叹,徒留遗憾。

四、嫁妆与三从四德:女子婚后的“保障”与“枷锁”

既然说到婚配,自然也要提一提 嫁妆 。这嫁妆是女方出嫁时,娘家为其准备的 财产 。它包括衣物、首饰、家具、甚至田地和银两。嫁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女子的 私有财产 ,即便丈夫去世,家族也无权侵占。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女子婚后生活的 经济保障和地位象征 。嫁妆的丰厚程度,同样是女方家庭 实力与对女儿疼爱 的体现。有时,嫁妆甚至比聘礼还要丰厚,这可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与此同时,嫁给一个男人,意味着女子要承担起 “三从四德” 的重担。这“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要求。女子在婚后,不仅要 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更要谨言慎行,以夫为天。这无疑是套在古代女子身上的一层 无形枷锁 ,它规范了她们的行为,却也剥夺了她们的 个性与自由

五、避讳与禁忌:处处小心,只为图个吉利

古时候的婚配,除了上述种种,还有许许多多 避讳与禁忌 。比如, 忌讳在丧期内结婚 ,认为不吉利; 忌讳在结婚当天触碰剪刀、针线 ,怕有“剪断”姻缘之意; 新娘出嫁不能回头 ,寓意不留恋娘家,一心向夫家; 新房的布置,床的朝向,甚至喜烛的燃烧速度 ,都可能被赋予某种神秘的预兆。

这些禁忌,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有些迷信,有些不可理喻。但在古人眼中,它们是 对未知命运的敬畏,是对幸福生活最朴素的祈愿 。每一步小心翼翼,每一次遵循规矩,都是为了给这段来之不易的姻缘,披上一层 趋吉避凶 的保护伞。

结语

回望这些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我不禁会想,那个时代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看待婚姻的呢?它或许少了现代人渴望的浪漫与激情,却多了 一份厚重,一份责任,一份对家族延续的使命感 。它把婚姻从单纯的个体行为,拔高到了社会学、宗族学的层面,以至于每个细节都充满了 象征意义和仪式感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赞美或批判。那些规矩里,有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家庭伦理的坚守 ,也有 对人性的束缚,对自由的漠视 。时过境迁,我们今天享受着自由恋爱的甜蜜,但有时,是不是也少了那么一点点,对婚姻本身的 敬畏与庄重 呢?或许,从古人的 婚配讲究 中,我们也能品咂出一些值得现代人深思的味道吧。毕竟,婚姻,无论古今,都是一场 漫长而深刻的修行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