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92年男女婚配:旧时光里爱的选择与时代印记

哎,说起 1992年男女婚配 那会儿的事儿,可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讲清的。那是个什么年头啊?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过没多久,老百姓口袋里刚有点儿活泛钱,可思想上呢,还是一只脚踩着传统,另一只脚试探性地往新潮里迈。就跟我们家邻居王大妈一样,一边嘴上说着“自由恋爱”好,一边眼睛恨不得把街上走过的俊俏小伙姑娘都拿尺子量一遍,看看是不是“门当户对”。那股子纠结劲儿,现在想想,真是有意思,也带着点儿心酸。

我总觉得, 1992年 的婚恋市场,或者说,人们找对象那档子事儿,就像一锅刚煮沸又突然冷却下来的水,表面看着平静,实则底下暗流涌动。经济虽然开始活泛,但物质条件对婚姻的影响力,那可比现在大得多。你家有没有个像样的彩电、冰箱、洗衣机——那时候管这叫“三大件”,那都是明晃晃摆在明面上的“资本”。谁家要是能配齐这“三大件”,那姑娘家看你小伙儿的眼神儿,立马就能亮上三分。别说势利,那会儿的生活就是这样,实实在在,一点儿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没有。

男方呢,除了“三大件”,最硬的核儿是啥?当然是单位!一个好的“ 单位介绍 ”比什么都强。工厂、机关、学校,哪个地方能让你有个铁饭碗,分到一套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哪怕是筒子楼里的一间,那都意味着你有了立足之地,有了给未来妻子孩子一个家的能力。那些在小作坊、个体户里摸爬滚打的,除非真是人中龙凤,不然想娶个称心如意的姑娘,门槛儿可高着呢。我舅舅那时候就是个个体户,人聪明能干,钱也挣得多,可去相亲,姑娘一听是“单干”,立马就没了下文。没办法,那时候的人,追求的是稳定,是保障,哪像现在,满世界都是“创业神话”。

回望1992年男女婚配:旧时光里爱的选择与时代印记

姑娘们呢?同样不轻松。 1992年 的姑娘,漂亮是资本,但贤惠、持家、有份体面的工作,也都是加分项。不是说现在不看这些,而是那会儿的“体面”,更偏向于那种安安稳稳、不张扬的。文员、老师、医生,这些职业在丈母娘眼里,那都是自带光环的。而且,女方家里对男方的“背景”查得那叫一个细致,祖宗八代可能不会问,但父母是干什么的,兄弟姐妹有没有出息,家庭成分有没有问题,那都得打听个清清楚楚。我有个远房表姐,人长得跟画里出来似的,结果因为男方家里兄弟多,最后硬生生被拆散了,就因为她妈觉得“负担太重”。你说,那怨谁去?时代使然啊。

1992年 ,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不像现在,手机一划,全球都能聊上。那会儿,最主流的还得是“ 媒人 ”说合。你家有闺女待嫁,我家有小伙儿没着落,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就成了天然的“婚介所”。王大妈就是我们那儿出了名的热心肠,一听说谁家有“情况”,立马眼睛放光,脑子里就开始琢磨着怎么牵线搭桥。她手里攥着各家小伙姑娘的档案,比现在什么APP的算法都精准,因为她了解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每个家庭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世。她搭的线,成功率高得吓人。为啥?因为她看重的,不光是外貌和工作,更是“ 门当户对 ”那份儿精神上的契合,以及两家人在生活习惯上的兼容性。

除了媒人, 单位介绍 也是个大头。厂里、学校里,到了年龄的小伙姑娘,领导和工会都会很上心。组织个联谊会,或者直接把两边资料一递,让小伙儿小姑娘们自己去看。我爸妈就是那时候在厂里认识的,一间办公室,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聊着聊着,感情就聊出来了。那时候的恋爱,好像少了一点儿现在年轻人那种轰轰烈烈、一见钟情的戏剧性,却多了一份细水长流、日久生情的踏实。两个人手牵手在公园里散步,或者找个小馆子吃碗面,就觉得挺知足了。哪像现在,动不动就烛光晚餐、环球旅行,把“浪漫”的门槛儿抬得那么高。

当然,也有“ 自由恋爱 ”的。但那会儿的“自由”,可不是现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更多是在媒人介绍或者单位联谊的基础上,双方有了那么点儿意思,再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发展。能坚持下来,冲破家庭阻力,或者不顾物质条件坚持到底的,那都是真正的勇士,他们的爱情故事,往往带着点传奇色彩。我有个高中同学,家里条件不咋地,人长得也不是顶帅,但他能写会画,有才情。他喜欢上了班里的文艺委员,姑娘家里条件优渥,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一开始,两边家庭都极力反对。可他愣是靠着一封封情书、一场场电影、一次次默默的守护,把姑娘的心给捂热了。最后,他俩结婚了,婚礼特简单,没婚纱,没大餐,可那份眼神里的爱意,比谁都浓烈。

1992年 的婚姻,它有一种独特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真实感。没有那么多包装,没有那么多浮夸。人们对婚姻的期待,更多是组成一个家,一起过日子,生儿育女,把小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男人希望有个贤惠的妻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女人则渴望有个顶天立地的丈夫,能撑起一片天。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那个时代最质朴的期望。

有时候我会想,现在的人们在追求婚姻的时候,是不是把条件列得太细致了?车子、房子、存款、身高、学历、星座、血型……恨不得把对方从头到脚都量化一遍。可 1992年男女婚配 的那群人呢?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也没有那么多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却在那个相对简单、却也充满挑战的年代里,凭着一份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未来朴素的信任,走到了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婚姻。那些为了一套婚房,夫妻俩勒紧裤腰带十几年,把筒子楼的隔板房一点点改造成家的故事;那些因为孩子教育,夫妻俩争红了脸,又为了孩子的前途默默努力的故事;那些在单位里互相照应,在生活中相濡以沫的故事——都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这些故事,没有现在电影里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坚韧。

所以,当我现在回过头看 1992年男女婚配 的图景时,我看到的不是落后,不是贫瘠,而是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却依然坚守着本心的力量。那是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变动的年代,人们在寻找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中,也无形中成为了 时代变迁 的亲历者和书写者。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妥协,都深深地烙印在了那个年代的记忆里。那是一份厚重的情感,一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怀念的旧时光。

现在的世界,已经和 1992年 大相径庭了。婚姻的形态、恋爱的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每当我看到那些结婚几十年的老夫妻,手牵着手在公园里散步,眼神里依然是那种淡淡的、却又无比坚定的情意时,我就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们对幸福、对陪伴、对那个能一起柴米油盐、又能白头到老的人的渴望,其实从未改变。只是在不同的 价值观 和物质背景下,人们追求和实现这种渴望的方式,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罢了。而 1992年 ,无疑是这漫长画卷中,一抹特别鲜活、特别耐人寻味的色彩。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