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母系社会”,我总觉得它像一幅被时光尘封的画卷,寥寥几笔勾勒出远古的轮廓,却又给后世留下无限的遐想。特别是当提到“ 母系社会男女婚配表 ”时,现代人的脑海里,恐怕很难不浮现出某种颠覆性的想象:是不是女人手持“菜单”,指点江山,而男人们则像商品一样,被挑来拣去?呵,这画面感是不是有点太强烈了?但别说,我私下里琢磨,这种“菜单”即便不是白纸黑字印出来的,也一定深深刻在当时的文化骨髓里,是某种无形的、约定俗成的择偶标准和社会规范。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家,我只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现代人,用自己的视角去描摹那段遥远的历史。在我看来, 母系社会 绝非简单地把父系社会的一切反转过来。它不是一个“女权至上”的暴政,更像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生存智慧的社群结构。想象一下,那个蛮荒的时代,生命脆弱,生存艰难。谁能维系族群的血脉延续?谁能守护幼小的生命,让火种不灭?是母亲,是那些孕育生命、哺育后代、采集食物、照料居所的女性。她们是生命的源泉,是社群的中心。所以,以女性为轴心,以母系血缘为纽带,构建起整个社会秩序,简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
那么,在这种以“母”为尊的社会里,“ 男女婚配 ”会是怎样一副景象呢?我们今天习惯了男性主导的求偶模式,男性去“追求”,去“赢得”女性。可要是换到 母系社会 ,那画风可就截然不同了。

我斗胆猜测,那张“ 母系社会男女婚配表 ”,与其说是清单,不如说是一套深植于女性集体意识中的“筛选标准”。首先,它关乎生存。一个能够独立狩猎,带回食物,或者在采集时有敏锐洞察力的男人,无疑会是优先考虑的对象。他的体魄强健,他的技能娴熟,他的勇气胆量,都是可以写入“加分项”的。你想啊,哪个母亲不想给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强大的父亲呢?这种“强大”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实力,而是实打实的生存能力。能抵御野兽,能开辟新的采集点,这些才是硬通货。
再者,或许这张“表”还藏着对“血缘多样性”的考量。在小型的原始部落里,近亲繁殖是个大忌。为了族群的健康发展,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很可能会倾向于来自其他部落的男性。这不仅能带来新的基因,增强族群的抵抗力,也可能带来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一个“外来的和尚”说不定更受青睐,甚至,女性会主动去“招募”这些异乡人。那时的“婚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部落间的联盟,一种资源和基因的交流。
但更深层次的,我觉得,这张“ 婚配表 ”还承载着对“性格”和“情感”的期许。我始终相信,无论社会结构如何变迁,人类对情感的渴望是永恒的。在 母系社会 里,女性作为核心,她们对伴侣的要求,会不会更注重男性的温柔、耐心和对社群的忠诚?你想,男人在外面狩猎搏杀,回到家中,面对的是母亲和孩子,如果他暴躁易怒,无法融入女性主导的家庭生活,那他还能被看作是好的伴侣吗?所以,一个懂得分享、愿意照顾孩子(虽然孩子姓母姓,但血缘连接摆在那里)、能够融入女性社群的男人,其价值可能远超一个单纯的“蛮力型”猎手。那时的男性,可能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被接纳”,如何展现出他们的“柔软”和“服务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展现征服欲。这种心态的转变,想想都觉得有趣。
我的思绪甚至飘到了“忠诚”这个问题上。在父系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欲常常被视为“忠诚”的体现。可是在 母系社会 ,如果女性是社群的主导者,她们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她们对男性的“忠诚”定义又会是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男性要忠于这个女性的氏族,忠于这个大家庭,而不是单单忠于某个个体?或许,在某些时期,女性可以拥有多个伴侣,或者可以随时更换伴侣,而男性则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可能需要习惯,自己的孩子属于母亲的氏族,而他们的角色更多是“被邀请”的贡献者。这份“婚配表”里,说不定还写着:接受并尊重女性的选择权。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原始社会想象得过于浪漫。那时候的生存压力巨大,情感往往要让位于生计。但即便如此,我相信 母系社会 的“ 男女婚配表 ”依然是充满温情的。它可能没有严苛的礼仪,没有繁琐的嫁娶程序,但它有基于社群福祉的深层考量,有对生命延续的本能渴望,也有对个体情感的默许和包容。女性不是无情的统治者,她们是母亲,她们是生命的缔造者,她们的选择,最终还是为了社群的繁衍和壮大。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遥远的历史,去揣摩那份虚拟的“ 母系社会男女婚配表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我们习惯了的性别角色、婚姻模式,真的就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吗? 母系社会 的存在,无论它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乌托邦”,都证明了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无限可能性。它提醒我们,权力可以有不同的分配方式,爱和连接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态。
或许,那份表上,最终被高亮标注的,是“兼容并蓄”,是“和谐共生”。女性作为中心,并非要压制男性,而是以一种更包容、更凝聚的方式,将男性纳入社群的整体。男人或许不再是“一家之主”,但他们依然是社群中不可或缺的臂膀,是孩子们的父亲,是女性们可以依赖的伙伴。这种互补而平等的协作关系,才是那张“ 母系社会男女婚配表 ”里,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遗产吧。我个人觉得,现代社会,从那种模式里,也许能汲取一些关于“平衡”与“尊重”的灵感,让两性关系,少一些角力,多一些理解。这不仅仅是想象,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