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到古时候的婚事儿,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就蹦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八个字?没错,这确实是基础中的基础,一条铁律,压得多少少男少女喘不过气来。可讲真,这八个字只是个开头,冰山一角罢了。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那门道可深着呢,远比咱们现在谈恋爱、结婚复杂、繁琐,而且说句不好听的,个人感受在里面基本没啥发言权,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你想啊,那时的人怎么看婚姻这事?跟咱现在完全两码事!我们现在觉得结婚是两个人的结合,是因为爱情嘛,图个你情我愿、过得开心。古人呢?更多的是两个 家族 的联合,是 传宗接代 的大事,是 巩固社会关系 、 延续香火 的头等要务。至于那两个要结婚的人?他们是不是看对眼了,有没有共同语言?抱歉,优先级排得老靠后了,甚至压根儿不在考虑范围。
所以,打从一开始,这事儿就不是小年轻自己能决定的。 父母之命 ,那是天。爹妈说你了就是你了,甭管你心里一百个不愿意。而 媒妁之言 呢,这个媒人可不是现代婚礼上走个过场、说两句吉祥话的司仪,那时候的媒人是专业人士,是两个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整个婚事儿能不能成的关键人物。媒人得两头跑,说尽好话,探听虚实,撮合这桩亲事。他们的本事,直接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和名声。有时为了促成一桩看似不可能的姻缘,那嘴皮子磨得,能冒烟儿。

但光有父母点头、媒人牵线还不够。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里,最最重头、像座大山一样压在那儿的,就是 门当户对 。这词儿,咱们现在也说,但很多时候更多指经济条件。可搁在古代, 门当户对 涵盖的面儿可广了去了。它不仅仅是钱财,更是 社会地位 、 政治背景 、 文化素养 、甚至 家族的名声 和 历史 。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很难会跟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结亲,哪怕后者再有钱;一个官宦人家,更不可能瞧得上贩夫走卒之辈。他们看的是你的祖上有没有出过像样的人物?你家在乡里有没有威望?你家往来的是些什么人?这些都得掰扯得清清楚楚。两家地位相当、背景类似,才能“当”得上,“对”得上,结成所谓的“秦晋之好”。你要是想 跨越阶层 ?在婚姻这事儿上,那简直是痴心妄想,比登天还难。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不都卡在这 门当户对 的硬杠杠上了吗?
这只是前期考察。一旦两家觉得“嗯,这门亲事不错”,接下来就是一套繁琐到令人咂舌的 三书六礼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每一步都有规矩,不能错,不能少。
听听这 六礼 的名头吧: 纳采 、 问名 、 纳吉 、 纳征 、 请期 、 亲迎 。
- 纳采 :男方家请媒人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提亲。这礼物可有讲究,得是符合身份、代表心意的,比如雁(象征诚信)、束脩(十条干肉,表示敬意)啥的。女方家要是收了,就算初步同意了。
- 问名 :这步是关键!男方家通过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 生辰八字 。这可不是随便问问,问来干嘛?合婚啊!
- 纳吉 :把问来的 生辰八字 拿到宗庙里,或者请个专业人士——比如 算命先生 ,看看这对小年轻的八字合不合?属相冲不冲?命里有没有克对方?吉不吉利?这步要是“合”了,就算订婚成功了,非常非常重要。要是八字不合,那麻烦可大了,轻则要想办法“化解”,重则这门亲事可能就此吹了。你想想,就因为几个字儿,两个人的未来就可能被判了“死刑”,多玄乎?
- 纳征 :也叫纳币,就是送聘礼。这可是大头戏!男方家得准备丰厚的聘礼送到女方家,金银首饰、绫罗绸缎、粮食、家畜……清单拉出来能吓死人。这聘礼的多少,不仅是男方家实力的展示,也是对女方家的尊重,更是订婚正式生效的凭证。收了聘礼,女方家就不能再把女儿许配给别人了。
- 请期 :男方家卜个吉日(也得请人算),选个黄道吉日,确定迎娶新娘的具体日期,然后送去女方家征求同意。日子好不好,有没有冲撞?这又是一轮考察。
- 亲迎 :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这一天!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然后把新娘子热热闹闹地抬回自己家,举行婚礼仪式。这才是真正把人娶回家。
看看,这六个步骤,一步都不能少,每一环节都得按规矩来。这期间,要准备多少东西,要打点多少人,要遵从多少礼节,想想都觉得头大。哪像咱们现在,看对眼了,双方家长见见面,觉得ok,领个证,办个酒,就算完事大吉了。
除了 三书六礼 这些大框架,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女方的 品貌 、 德行 也是考察重点,尤其对大户人家来说,媳妇娶进来可是要主持中馈、教育子女、甚至影响家族名声的,长得端庄、性情贤淑、识大体是基本要求。男方这边呢,也得考察 学识 、 能力 、 人品 啥的,毕竟是未来的顶梁柱。还有,还得查查对方家有没有什么 病史 、 犯罪记录 、或者其他 污点 ,要是祖上出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人物,或者家里有人犯过事儿,那基本也是不可能联姻的。这叫查 三代 ,甚至 九族 !
所以你看,古代的婚姻,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公事公办”的味道。它是 家族 的需要,是 社会 的规矩,是 祖宗 的传统,唯独不是你我小情小爱的结果。那 三书 呢?纳采礼书、纳吉聘书、亲迎婚书。这些都是官方文件,记录了婚事的每一步,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证明。它们的存在,进一步强调了婚姻的契约属性和制度约束。
想想看,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选择权太小了。他们可能在洞房花烛夜之前,连对方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的婚姻,是大人坐在屋子里,喝着茶,翻着黄历,听着媒人嘴里吐出的漂亮话,就这么定下了。他们的未来,就这么被规划好了。他们能做的,也许只是默默接受,或者,极少数极少数,选择 私奔 、 抗争 ,但那代价通常是巨大的,可能被逐出家门,可能颠沛流离,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那些流传下来的 自由恋爱 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恰恰是因为它们是那么稀有、那么惊世骇俗。
所以,每次读到古人那些关于婚姻的诗句,看到那些描绘古代婚礼的画卷,我都会觉得既好奇又感慨。好奇那份古老仪式的庄重感,感慨那份个人命运被时代和制度深深裹挟的无奈。 古时男女婚配讲究 ,每一个“讲究”背后,都藏着那个时代的 价值观 、 社会结构 和 人情世故 。它们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婚姻体系,确保了 家族利益 的最大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牺牲了太多太多 个体 的 幸福 和 自由 。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虽然有时也抱怨婚姻的种种不易,但至少,选择爱谁、和谁共度一生这最基本、最核心的权利,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这份自由,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再看看那繁复的 三书六礼 ,那些 门当户对 的铁律,那些 生辰八字 的束缚,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咱们这点“不自由”和“讲究”,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东西是丢弃了,但有些东西,比如这份可以选择的权利,是真的值得我们去珍惜的。那些古老的讲究,早已尘封在故纸堆里,化作故事,供我们后人遥想,遥想那段,个人在婚姻里几乎没有声音的岁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