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限制男女婚配年龄,是道应该设的坎儿吗?

说起来这事儿,心里头总有点不是滋味。最近也不知道怎么的,冷不丁就听到有人提,哎呀,是不是该把 限制男女婚配年龄 再往上提一提?听着就觉得…嗯,挺拧巴的。这婚啊,这事儿,多半是两个人的事儿,怎么着就得法律来框死你,非得到哪个岁数,才算“够格”呢?

你看咱们现在,国家法律在那儿明明白白摆着,男的不能早于二十二,女的不能早于二十。这已经是经历过好几轮调整的结果了。从前更早不是吗?那时候的生活节奏,那时候的人情世故,跟现在完全两码事。那时候,可能十六七岁就懂得操持家务,担起一份责任了。可现在呢?二十出头,有多少人还在学校里头呢?或者刚踏入社会,自己个儿都还没完全拎清,要他们马上建立家庭,养育下一代,确实是挺大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把门槛稍微提一提,似乎也有那么点道理?至少能让那些可能一时冲动、对未来还没个谱的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看看这世界。让 心智成熟 一点,再走进婚姻这扇门,听着是挺负责任的。

但是,你想过没有,这所谓“ 心智成熟 ”是个什么玩意儿?它能量化吗?二十五岁的人就一定比二十岁的人更懂婚姻、更懂责任?我看未必。有些人,年纪轻轻的,经历的事儿多,或者天生就明白事理,知道自己要什么,能为对方付出。他们可能十六七岁就认定了彼此,到了法定年龄,欢欢喜喜去领证,日子过得比那些三四十岁还像个没断奶巨婴的强多了。反过来,有些都三十好几了,还跟个没头苍蝇似的,对感情稀里糊涂,对生活没规划,这样的人,就算法律允许他结婚,他就能经营好一个家吗?所以,这年龄,真的只是一个数字啊。它能框住你的生理发育,能框住你在学校待几年,但它真框不住你是不是个“大人”,能不能承担起 家庭责任

对限制男女婚配年龄,是道应该设的坎儿吗?

再说了,这事儿它涉及到一个特别根本的东西,叫 婚姻自由 。当然,这自由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它必须在法律框架下,不能违反公序良俗。但前提是,只要你情我愿,具备基本的民事行为能力,不伤害别人,那么自己的人生大事,是不是应该自己做主?把 限制男女婚配年龄 往上提,提得太高,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剥夺一部分人选择自己生活节奏的权利。特别是对女性来说,这事儿可能更敏感一些。生理上,生育的最佳年龄段是有那么个窗口期的,虽然现在医学发达了,但不得不承认,年纪大了,风险确实会增加。如果法律把结婚年龄设得太晚,那些希望早点要孩子,或者说不想等到高龄再生育的女性,就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要么为了合法婚姻牺牲生育计划,要么…要么就得面对各种非议甚至法律风险去“抢跑”。这公平吗?

而且,你真以为一纸禁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限制男女婚配年龄 设得再高,那些情投意合、认定彼此的年轻人,难道就会乖乖等到岁数够了再说?别傻了,现实世界可复杂得多。他们可能会选择同居,可能会早早生孩子但没法落户,会衍生出一系列更麻烦的社会问题。你看现在,很多地方事实婚姻的存在,不就是法律框架跟不上现实脚步的一个写照吗?法律应该是服务于社会,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把结婚年龄提上去,真的能减少离婚率吗?能保证婚姻质量吗?我表示怀疑。离婚的理由千千万,有因为钱的,有因为感情淡了的,有因为婆媳关系的,有因为出轨的,有多少是因为“结婚太早,不够成熟”呢?就算有,这又能占多大比例?我觉得,提高婚姻质量,减少离婚率,靠的不是把人挡在婚姻门外,而是加强婚前教育,普及两性知识,提供家庭咨询,让大家更懂得如何经营关系,如何解决矛盾。这比简单粗暴地拉高年龄门槛有效得多,也人道得多。

社会上对年轻人普遍有一种不信任感,觉得他们冲动、没责任感、不够稳定。这种看法,我觉得挺片面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我们当年小。房价、就业、教育…哪一样不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可能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残酷和复杂,他们的“成熟”方式可能跟我们父辈那代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空间,也许他们能做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好。

当然,我不是说鼓励大家早婚早育。毕竟,一个人首先得是完整的“自己”,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追求,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基础,再去组建家庭,会更有底气,也能给对方更好的生活。但这是通过教育、社会引导、价值观念传播来实现的,而不是靠一刀切的法律规定。那些选择晚婚甚至不婚的人,我们应该尊重;那些认定彼此,在法定年龄选择步入婚姻的年轻人,只要他们想清楚了,我们更应该祝福。

限制男女婚配年龄 ,这个话题的出现,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焦虑,也可能是对年轻一代婚姻稳定性下降的担忧。出发点或许是好的,是想让大家过得更幸福,家庭更稳固。但方法是不是最恰当的,值得商榷。生活是流动的,是千姿百态的,法律的框架应该有弹性,应该能容纳不同的人生选择。

我更倾向于,把选择权放在个人手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更多地去提供支持和引导。比如,可以大力推行婚前辅导,这不是强制性的,但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准新人了解婚姻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习沟通技巧。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更多关于亲密关系、家庭责任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对这些事情有健康的认知。再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年轻夫妇的育儿负担,这比提高结婚年龄更能提高人们对婚姻的信心。

说到底, 婚姻 这事儿,是两个灵魂的契合,是两份责任的叠加,更是两个人共同面对未来的勇气。它不是一道必须跨过某个特定年龄才能获得的资格证。法律设置一个最低年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防止童婚,这是非常必要且正义的。但在成年人范畴内,过度地去 限制男女婚配年龄 ,总觉得是管得太宽了,剥夺了太多属于个人的空间和可能性。让人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人,做出自己不后悔的决定,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而这个“合适的时机”,谁说了算?除了当事人自己,恐怕谁都没有那个金标准。让选择权回归个人,让社会提供支持而非设卡,这或许才是更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性需求的做法。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