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 婚姻 ……脑子里不是教堂钟声,也不是红盖头,反倒是一堆问号和几声叹息。这个 男女婚配制度 ,哎,听起来像个陈旧的机器,吱呀吱呀地转,压在几代人身上,现在尤其显得别扭。
小时候嘛,看电视里,书本里, 婚姻 好像就是终点,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快乐。大人们讲的,也无非是谁家儿子娶了谁家闺女,门当户对最重要。那时候的 男女婚配制度 ,简直是明码标价,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才是硬通货。哪有什么 爱情 不爱情的?能搭伙过日子,生儿育女,就算完成任务。我奶奶那辈儿,可能连对方长啥样都没见过,拜个天地,这辈子就定了。那会儿的“制度”,更像是一张卖身契,签了字,你就属于那个 家庭 了, 个人 哪儿去了?被磨平,被消解,融入了家族的大棋盘。
可现在呢?嘴上都喊着要自由恋爱,要找灵魂伴侣,要势均力敌。媒体上全是各种甜到齁的 爱情 故事,仿佛没遇到那个“对的人”,你的人生就是残缺的。但现实呢?扭头看看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真能完全按照心里的“对的人”去选吗?那些看不见的手,那些旧的 男女婚配制度 留下的幽灵,还在屋子里飘着呢。

你说要自由,要 个人选择 ,但刚迈出一步,父母的电话就来了:“多大了?还不找对象?别人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或者更直接:“那家条件不行,别浪费时间了。” 甚至朋友聚会,话题三句离不开“什么时候结婚?” “对象是干嘛的?” 仿佛过了某个年龄,单着就是一种罪。这种无处不在的 社会压力 ,像空气一样,你呼吸着,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但分分秒秒都在挤压你,让你喘不过气。
尤其是女性,三十岁,仿佛一道催命符。过了这个坎儿,好像就被打入了“剩女”的行列。那些媒体的标签,社会的眼光,简直要把人钉在耻辱柱上。你看,嘴上说着男女平等,但对于婚恋这件事,对女性的要求依然带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年轻、貌美、顾家、最好还能挣钱。对男性呢?似乎只要有钱、有房、有车,别的缺点都可以被原谅。这难道不是旧有的 男女婚配制度 在作祟?它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套说辞,一套更隐蔽、更“市场化”的语言。
现在的 婚姻 ,复杂极了。它不再只是两个人的事,甚至不只是两个 家庭 的事。它牵扯到房子、车子、彩礼、嫁妆、谁的父母来带孩子、过年回谁家……简直是一笔复杂的经济账和社会关系账。 爱情 ?有时候感觉脆弱得不堪一击,在这些现实的重担下,被压得变形,甚至消失。那些曾经说好的风花雪月,最终变成了柴米油盐里的互相算计,或者疲惫的沉默。
而且,人们对 婚姻 的期待也变了。以前是搭伙过日子,讲究的是“宜家宜室”,是生孩子传宗接代。现在呢?很多人想要的是理解、支持、共同成长。期待值高了,失望也就多了。离婚率蹭蹭往上涨,多少人步入 婚姻 殿堂没多久,就发现“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有人选择逃离,有人选择将就,有人选择在围城里继续互相消耗。
你看,有的人开始反抗这种 男女婚配制度 的束缚。丁克家庭越来越多,有人选择同居不结婚,有人甚至觉得一辈子不结婚也挺好。这不是说他们恐婚,而是他们不愿意被那个僵化的“制度”框住。他们想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关系模式,一种更自由、更诚实的活法。这种多元化的选择,无疑是对传统 男女婚配制度 的巨大冲击。它在告诉我们: 婚姻 不是唯一的选项,更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但这种反抗也并非没有代价。来自长辈的不理解,来自同龄人的异样眼光,甚至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正常”? 社会压力 无处不在,试图把你拉回那个“正轨”。
说到底,这个 男女婚配制度 ,从来就不是纯粹关乎 爱情 的。它一直是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权力关系、文化观念的综合产物。在父权社会下,它强化了男性的统治地位,将女性限制在家庭领域。在商品经济时代,它又染上了浓厚的物质色彩,成了资产配置和风险规避的一种手段。
那么,未来的 男女婚配制度 会是什么样?或者说,还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统一的“制度”?我猜, 制度 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样化。 个人选择 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人们会越来越敢于去定义属于自己的关系模式。 婚姻 或许会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须。它会更纯粹地回归到两个人因为 爱情 和价值观契合而选择共同生活的方式,而不是被外部的条条框框所裹挟。
当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很痛苦。旧的观念不会轻易退场,新的模式也需要时间去探索和接受。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提出问题,可以质疑,可以尝试不同的道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努力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认清那些来自外部的 社会压力 ,不被它们完全裹挟。勇敢地去选择,去爱,或者选择不爱,不结婚,去定义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个 男女婚配制度 ,或许最终会变成一张越来越大的画布,上面画着无数种可能性,而不是一张只有标准格子的表格。只希望,未来的我们,能活得更真实,更自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