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那些个老掉牙的故事里,男男女女的人生轨迹,早早地就被一桩桩 婚姻 给框住了。不像现在,自由恋爱成了主流,想什么时候结婚、跟谁结婚,很大程度上自己说了算。倒退回去几千年,那可真是另一番光景。 古代男女成年婚配 ,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更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它是一整套体系,融入了社会、家族、礼仪,甚至可以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我总觉得,看古人怎么结婚,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往下,总能看到点儿意想不到的。首先,“成年”这概念就挺有意思。别以为成年了就能撒欢儿。在古代,尤其是那些讲究礼数的家族里,男女到了该 婚配 的年纪,那可是家族头等大事。男的,一般弱冠之年,二十岁;女的,及笄之年,十五岁。哎,你没听错,十五岁!搁现在,还是个初中生呢,但在那时候,已经算是大姑娘了,可以梳发髻,表示她已经到了可以嫁人的年龄。当然,这只是个普遍的界限,具体还得看家里情况,早一点晚一点都有可能。但一旦到了这个年龄,就得开始张罗了。
这“张罗”可不是小事,流程复杂得能让人脑仁儿疼。不像我们现在,谈恋爱好了,双方家长见个面,商量商量就行。古代,得请 媒人 !而且媒人地位还挺高,得是个能说会道、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男方家看上哪家姑娘,或者女方家觉得哪家小伙子不错,就得请媒人去说合。这媒人就像个外交官,得在两家之间来回穿梭,传达心意,摸清对方家底,人品如何。这第一步,叫“纳采”,男方家送点儿小礼物,表示提亲的意思。你看,多正式!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

接着是“问名”。媒人得问清楚姑娘的 姓名 和 生辰八字 。这八字啊,在古代婚配里头,简直就是个“生死符”。拿到八字后,男方家会请算命先生来合。合得来,皆大欢喜;合不来,对不起,这门亲事多半就黄了。哪怕两家人都满意得不得了,八字不合,硬着头皮结了,将来出了什么事,都会被归咎于八字没合好。迷信是迷信,但你想想,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他们规避风险、寻求吉利的办法。毕竟,婚姻是大事,关乎家族的延续,谁敢马虎?
然后是“纳吉”,也就是现代的“订婚”。如果八字合了,男方家就会再送礼到女方家,这礼物可比纳采重多了,表示这桩婚事基本定下了。女方家收了礼物,也就等于同意了这门亲事。再往后是“纳征”,男方家送彩礼。这彩礼可不是随便给的,得根据男方家的财力、地位来,也体现了对女方家的尊重。彩礼里头通常有什么呢?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粮食布匹,甚至还有马匹牛羊。这彩礼收了,这门亲事就彻底板上钉钉了。
你看,从提亲到下聘,这一系列流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讲究,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这可不是两个人的事儿,这是两个家族的事儿。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家族荣耀。有没有那种,小伙子自己看上了哪个姑娘,跑去提亲的?也有,但那多半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或者没那么多讲究的地方。越是士族大家,礼仪规矩就越严格。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叫做“亲迎”。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得亲自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这场景,我想象一下就觉得热闹非凡。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八抬大轿,浩浩荡荡地去把新娘接回家。新娘子呢,凤冠霞帔,盖着红盖头,由兄弟或者长辈背出门。这可不是说新娘子走不动,而是象征着她要离开娘家,迈向新的生活。到了男方家,拜堂、入洞房,这就算礼成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女方的话语权其实是非常小的。她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和媒人手里。能嫁给谁,嫁到什么样的家庭,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开明的家庭,也会听听女儿的意见。但总的来说, 古代女性在婚配中的地位 相对较低,她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者。这跟当时的社会结构、礼教思想是分不开的。男主外,女主内,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别以为所有婚姻都是皆大欢喜的。强迫婚姻、盲婚哑嫁的情况比比皆是。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因为家族的安排,就得捆绑在一起过一辈子。有没有爱情?有,但那得多幸运才能碰上。更多的是婚后慢慢培养感情,或者一辈子相敬如宾,甚至同床异梦。想想就觉得有点儿心酸。
但话说回来,这种模式也有它的逻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家族才是最坚实的后盾。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可以增强家族的势力,扩大社会关系网。所以,为了家族的利益,牺牲个人的感情也成了常有的事。
而且,这种模式也相对稳定。一旦结婚,轻易是不能离婚的。古代对女性的贞洁看得非常重,离婚对女性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除非男方有七出之条(比如不孝顺公婆、无子等),或者女方实在无法忍受,否则婚姻很难解除。这也使得古代的婚姻关系相对稳固,虽然这种稳固有时是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的。
再想想,古代的婚姻,尤其是有钱人家,那可不是只有两个人过日子那么简单。还得考虑妾室的问题。正妻的地位固然高,但妾室的存在也是合法的。这又给婚姻关系增添了新的复杂性。妻妾之间的争斗,嫡庶之间的矛盾,这些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屡见不鲜。
当然,我说的这些主要是基于史书、礼记等资料,以及一些小说笔记里的描绘。真实的 古代男女成年婚配 场景,肯定比这复杂百倍,每个地方、每个时代、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少数民族的婚俗就跟汉族大相径庭。边远地区可能没那么多繁文缛节,贫苦百姓也没那么多钱去讲究礼仪。
总的来说, 古代男女成年婚配 ,是社会制度、家族利益、文化习俗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它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更多强调个人的选择和情感的契合。它更像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婚姻,男的要担起家庭的责任,女的要融入新的家庭,承担起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任务。
了解这些,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它让我们看到,婚姻的形式和意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回过头来看现代的婚姻,或许能更珍惜现在的自由和选择权。虽然现代婚姻也有自己的挑战,但至少,决定权更多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吧。想想那些古代女子,十五岁就定下终身,嫁给一个可能只见过几次面甚至没见过面的人,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大概也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吧。这让我更加感慨,生在现代,虽然压力大,但至少在 婚配 这件人生大事上,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自由,来之不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