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老底子的事儿,尤其是关于男婚女嫁,脑子里头蹦出来的可不是什么风花雪月,而是一股子泥土味儿、炕头味儿,还有那么点子带着烟火气的精明。那些流传在乡间地头的 民间男女婚配诗 ,或者叫它顺口溜也行,打油诗也罢,真是把几千年中国人的婚恋观,给揉碎了、嚼烂了,化在了三言两语里。
我小时候,听奶奶她们辈儿的人唠嗑,偶尔会冒出几句。什么“大脚婆娘走四方,小脚媳妇坐花房”啦(虽然现在听着有点糟粕),什么“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啦,还有什么看耳朵、看鼻子、看嘴巴的。现在想想,那里面藏着的不光是迷信,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观察。他们那时候,找个伴儿过日子,看的可不是光景,是人!是能不能一起扛活儿,能不能生养,能不能把日子过下去的那股子劲儿。
那 媒人 ,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个关键人物。他们不光是传话的,更是个行走的“数据库”加“评估师”。哪家的闺女勤快、手巧,哪家的后生厚道、有力气, 媒人 心里门儿清。那些婚配诗,有时候就是 媒人 嘴里的说辞,给相亲双方或者各自家里人画个像,描个谱儿。“男的五官端正,像棵松,女的眉清目秀,水灵灵”,这算好听的。也有直白的,“身子板结实,能抱娃”、“肩膀宽,能挑担”。听着糙?那是真日子!

更玄乎的是 生辰八字 。哎哟喂,这玩意儿可太重要了!俩人生辰八字拿来,找个先生给“合”一下,看看金木水火土是不是相生相克,属相犯不犯冲。一句“八字不合”,能生生拆散一对儿看对眼的年轻人,哪怕他们私下里早已经情投意合了。你说说,这是不是一种宿命论?但换个角度想,在那个人力有限、风险极高的年代,把一部分决定权交给“天意”,是不是也是一种寻求心安的方式?一种对未知未来的规避?虽然现在我们觉得荒谬,但在那个缺乏科学解释的时代, 生辰八字 是他们理解世界、安排人生的一部分。它甚至成了一种筛选标准,一种仪式感,让两个原本陌生的家庭,在“天意”的见证下,尝试着走到一起。
这些 民间男女婚配诗 ,很少谈论“爱情”这个词。他们谈的是“过日子”,是“搭伙计”。“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种分工。“锅碗瓢盆交响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生活的主旋律。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什么“门当户对”?那当然有,但不仅仅是钱财和地位,更多的是习俗、教养、生活习惯的“对”。你看,一家子大手大脚的,跟一家子精打细算的,过到一起矛盾能少吗?所以,那种“对”里,也藏着对未来生活稳定性的考量。
我有时候会想,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谈爱,谈三观,谈灵魂伴侣,可离婚率却居高不下。老辈儿人呢?他们靠着 媒人 搭线, 生辰八字 合了, 相亲 看对眼了(或者没看对眼,但家里觉得行),就这么着结婚了,一过就是一辈子。这中间,难道就没有矛盾?没有倦怠?肯定有啊!哪对夫妻不是一路磕磕绊绊过来的?但他们那个年代的 民间男女婚配诗 里,似乎就带着一种韧性,一种认命,或者说,一种对“在一起”这件事本身的看重。它不是基于一时的激情,而是基于对家庭、对后代、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那些诗里,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早生贵子”、“ 百年好合 ”、“子孙满堂”,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祝福。它不像现代情诗那样个人化、情绪化,它是集体的愿望,是对家族延续的期盼。它是扎根在大地里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咸味儿。它告诉你,婚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一个需要两个人一起去耕耘、去收获的田地。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美化过去。那些诗里也有性别歧视,有对女性的物化,有对门第的偏见。 民间男女婚配诗 ,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和糟粕。比如“娶个媳妇丑点好,安心在家不动摇”这种,现在听着就让人笑不出来。但即便如此,从中我们依然能读到一种朴素的生存哲学:婚姻是现实的,是需要经营的,是两个人乃至两个家族的事情。它不像童话故事,没有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完事儿了。它告诉你,幸福需要靠双手创造,靠耐心维系。
现代社会节奏快,选择多,观念也多元化。 媒人 这个角色弱化了, 生辰八字 这种东西很多人不信了, 相亲 也变成了五花八门的模式。我们追求独立自主,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这是进步。但偶尔回望那些 民间男女婚配诗 ,那些老调子,总觉得里面有那么点儿东西,是我们现在容易忽略的——那种对日子本身的敬畏,那种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共同面对风雨的决心,那种不是因为完美才结合,而是因为结合而努力让一切变得更好的实在劲儿。
那些诗句,有些已经听不到了,有些只残存在老人的记忆里。但它们就像一枚枚生锈的铜钱,串起了过去 民间男女 的 姻缘 路。它们不是风雅的诗篇,却是鲜活的生活写照。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婚姻说到底,还是关于两个人,两个家庭,一起面对 柴米油盐 ,一起去奔赴那个“ 百年好合 ”的愿望,哪怕路上荆棘丛生。这份朴实和坚韧,或许才是这些老掉牙的调子里,最值得我们咂摸品味的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