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婚配的事儿,真是古今中外,多少人为此伤脑筋,琢磨来琢磨去,到底有没有个 男女婚配的规律 可循?或者说,我们总爱给这事儿找点“规律”,好让自己心里踏实点,觉得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可有时看看身边那些成了对儿的,再想想那些擦肩而过的,又觉得这哪有什么规律可言?乱七八糟的,全是意外和巧合。
但我总觉得吧,尽管个体差异大得离谱,但拉长时间线,看一个群体的样本,总能摸出点门道。就像天气预报,单说今天下午三点具体到你家门口会不会下雨,难说;但说七月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多湿热,那基本跑不了。婚配这事儿,或许也遵循着某种“气象规律”?
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拎出来说的,恐怕就是那点儿 外貌吸引力 了。别跟我说什么“心灵美才是真的美”,那都是滤镜。荷尔蒙分泌那几秒,第一眼看过去,谁还不被那点皮囊吸引?进化心理学嚼烂了的那些道理,什么健康的肤色啦,匀称的身材啦,明亮的眼睛啦,据说都跟潜在的生育能力、生存优势挂钩。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规律?那些长得好看的,选择面就是广一些,这是现实。不过也别灰心,这只是敲门砖,或者说,是第一层筛选。过了这层,还有更深的门道呢。而且, 外貌吸引力 这东西,主观得很,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是没道理的。你觉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可能在另一个人眼里就闪闪发光。

再往下挖,就是那个有点俗气,但谁都绕不开的坎儿: 社会经济地位 。老祖宗传下来的“门当户对”,听着封建,可里头藏着大智慧,或者说,大现实。两个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悬殊太大的人凑一起,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三观、消费习惯、社交圈子,处处都是潜在的雷。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幸福,那是真爱力量大到足以跨越一切鸿沟,但那样的故事,小说和电视剧里多,现实里,啧,多少“扶贫式婚姻”最后都一地鸡毛?所以,同等或相近的 社会经济地位 ,确实在无形中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匹配模式。这无关乎爱不爱,而是两个独立个体在社会坐标系上的位置是不是大致平行,方便一起往前走。这算不算一种 男女婚配的规律 ?我觉得算,而且挺硬核的。
然后是那些看起来虚无缥缈,但真正过日子才知道有多重要的东西: 性格互补 还是 性格相似 ? 价值观契合 ?有人说找个跟你互补的,你内向他外向,你粗心他细心,生活才丰富。也有人说,还是找个跟你差不多的,你爱宅他也爱宅,你喜欢吃辣他也无辣不欢,省心,摩擦少。我自己的观察是,这两种模式都有成功的,也都有失败的。关键不在于“互补”还是“相似”这个标签本身,而在于彼此能不能理解和接受对方的不同或相同。比如,你跟一个特别外向的人在一起,他是不是尊重你需要独处的空间?你跟一个跟你一样宅的人,你们俩宅在一起是真开心还是死气沉沉?至于 价值观 ,这玩意儿太核心了。对钱的态度、对家庭的看法、对未来的规划、对人生的追求……这些底层的操作系统要是版本差太多,后面怎么打补丁都难受。所以,深层的 价值观契合 ,我觉得比表面的性格特征更像是决定长期关系稳定性的 规律 之一。那些最后能一起走下去很久很久的,往往不是最激情澎湃的,而是价值观上能同频共振的。
别忘了, 物质基础 ,这东西说出来有点煞风景,但它是婚姻的基石,不是上层建筑。你可以没有大富大贵,但得有能维持一个家庭基本运转的能力。房子、车子现在成了很多地方结婚的“标配”,你可以骂它世俗,骂它物化,但它反映了现实的压力和对未来稳定性的渴望。没有足够的 物质基础 ,再深的感情,在现实的巨浪面前也可能被拍得支离破碎。为钱吵架,为生活琐事内耗,是消磨感情最快的毒药。所以,在考虑婚配时,理智地评估双方的 物质基础 以及共同创造未来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规律性”考量。
但是,说了这么多看似有理有据的“规律”,你又会发现,总有一些组合,完全跳脱了这些框架,却过得无比幸福。那些学历悬殊的,地域相隔千里的,家庭背景天壤之别的,甚至一开始互相嫌弃的,最后竟然走在了一起,而且成了别人眼里的模范夫妻。这又怎么解释?是不是还有一种更难以捉摸的东西在起作用?我愿意把它归结为 缘分 ,以及个体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 自由意志 和改变的勇气。
缘分 这东西,听着有点玄,但想来想去,很多相遇、相知、相爱,确实带有那么点儿不可思议的偶然性。你在某个对的时间去了某个对的地方,遇到了某个对的人。少一秒,少一步,或许人生轨迹就完全不同。这种偶然性是无法预测的,也因此显得格外珍贵,仿佛是无数条平行世界线里,你们俩碰巧交汇了。
而 自由意志 ,则是对所有外部“规律”的一种反抗或顺应后的选择。你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那个跟你“不般配”的人,也可以在看似“合适”的人里面,选择那个真正让你心动让你觉得“就是他/她了”的。那些打破常规的婚配,往往都是强大的 自由意志 在驱动,是“我就是要这个人,不管别人怎么看”的孤勇。他们可能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非议,但如果坚持下来了,那种克服万难的成就感和感情的纯粹性,也是按照“规律”结合的伴侣难以体会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男女婚配的规律 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它不是一条死板的公式,也不是一道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多层滤网。第一层是生物性的 外貌吸引力 ;第二层是社会性的 社会经济地位 和 物质基础 的匹配;第三层是心理层面的 性格与价值观契合 。符合的滤网越多,貌似“成功”的概率越大,走起来越顺畅。但这只是概率!总有人能穿透所有滤网,凭借着那点儿 缘分 的光,靠着强烈的 自由意志 ,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幸福。
而且,这些所谓的“规律”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一百年前的“门当户对”跟现在的定义肯定不一样。未来呢?谁知道。社会在变,人也在变。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死守着这些“规律”去按图索骥,而是去理解它们为何存在,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然后在了解了这些背景噪声之后,更清晰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毕竟,结婚是两个活生生的人要一起过日子,是无数个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瞬间累积起来的,不是报告上的几项指标。
最终决定一段婚姻质量的,可能不是你们当初有多符合所谓的 男女婚配的规律 ,而是婚后你们如何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和狂风暴雨,是如何持续地去爱、去理解、去付出。规律或许决定了起点,但旅途的风景和终点,还得靠两个人一步一步走出来。所以,探寻 男女婚配的规律 ,与其说是为了找个公式直接套用,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社会,然后在复杂的世界里,做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大概就是我对这事儿的一点儿粗浅看法吧。没有什么一招制胜的秘籍,只有在纷繁复杂中,努力活得清醒、勇敢,并且,保持爱与被爱的能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