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围城》里的男女婚配规则:看透那座婚姻之城的围困与选择

钱钟书先生那本《围城》,嘿,读起来真够味儿。不是什么浪漫爱情故事,哪是啊!分明是一出又一出关于选择、关于困境、关于人在社会大染缸里怎么拧巴着过日子的活报剧。尤其是那男女之间的事儿,那些“婚配规则”,可不是白纸黑字写着的,它是融在那空气里、渗进骨头里的,是那个时代,也是我们现在,那些人与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和算计。

你说《围城》里的男女怎么就结了婚?是真爱吗?极少数吧。更多的是什么?是 社会规则 ,是 虚荣 ,是 不得已 ,是 算计 ,是 凑合 ,是那种“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的 围困感 推着你走的。

就拿咱们的主人公方鸿渐来说吧。这位方先生,你看他那一系列感情经历,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规则”作用下的样本集。

深扒《围城》里的男女婚配规则:看透那座婚姻之城的围困与选择

先是那个鲍小姐,海上的露水情缘。情欲吧?或者说,一种短暂的放纵。这算不上婚配规则,顶多是规则边缘的短暂脱轨。船一靠岸,规则的引力立刻把他拉回现实。鲍小姐是要有下家的,而且得是个“合适”的下家,方鸿渐?顶多是个插曲,新鲜劲儿过了,拜拜您嘞。这说明什么? 情欲是短暂的泡沫,不能构建婚姻这座城墙 。规则里,讲究的是“长久”和“合适”,哪怕这“长久”和“合适”是多么的枯燥乏味。

然后是苏文纨。哎哟,这位苏小姐,留洋的、有家世的、写两句酸诗的,文化圈的名媛。方鸿渐一开始追她,图什么?我觉得吧,一部分是觉得她“高大上”,配得上自己那个冒牌的博士头衔,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部分是想挤进她那个圈子。这规则里, 学历 (哪怕是假的)、 家世 社交圈 ,都是硬通货。苏文纨呢?她对方鸿渐,是不是爱?不好说。更多的是一种掌控欲吧,一种被仰慕的需求。她享受方鸿渐的追捧,但真要定下来?她还在观望,还在比较。等方鸿渐转向唐晓芙,苏小姐不干了,这哪是失恋啊,分明是面子挂不住了!自己还没点头呢,你敢去喜欢别人?而且还是那个更年轻、更“纯”的唐晓芙?不行!于是又想把方鸿渐拽回来。这套路,是不是有点眼熟?在某些圈子里, 面子 占有欲 ,比真情实感重要得多。婚姻?有时候不过是用来维护自己地位和面子的工具。苏文纨最后嫁给了曹元朗,曹元朗什么样?学问不怎么样,人也刻板无趣,但起码是个“文化人”,是个“合适”的选择,至少在那个层面上,能给苏小姐一个“安稳”的家,一个能维持她社交地位的“伴侣”。这桩婚姻,是典型的 规则下的产物 :合适、稳定、有面子,至于爱不爱?重要吗?在很多规则制定者眼里,不重要。

再说说唐晓芙。这是《围城》里少有的,带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干净、纯粹、有主见。方鸿渐是真的喜欢她,他们之间有过短暂的美好。但这段关系怎么就断了?有赵辛楣的“搅和”(其实赵辛楣不过是把一些真相提前说了,加速了进程),更多的是方鸿渐自己的 懦弱和不坦诚 ,以及他被 社会规则和流言蜚语 裹挟的无力感。他不敢跟唐晓芙坦白一切,不敢完全抛开那些世俗的眼光去追求这份纯粹。 纯粹的爱情,在这种充满规则和算计的“围城”里,是很难存活的 。它太脆弱了,一点点世俗的尘埃都能把它压垮。唐晓芙的出局,不是她不符合规则,而是方鸿渐没有勇气打破规则去争取她。

最后,也是最让人唏嘘的一段:方鸿渐和孙柔嘉。这段婚姻,简直是把《围城》里的 男女婚配规则 展现得淋漓尽致。怎么说呢?这是 计算 ,是 利用 ,是 不得已 ,是 捆绑

孙柔嘉,看着柔柔弱弱的,像朵小白花。可骨子里精明着呢!她什么时候开始“靠近”方鸿渐的?是在三闾大学那个鬼地方,方鸿渐人生低谷,失意落魄,身边没人,也没有别的选择的时候。孙柔嘉瞅准了这个时机。她利用姑母的关系,利用方鸿渐的孤独感和对“家”的渴望。她一步步地、不动声色地收紧绳索。方鸿渐呢?回不了上海,在学校又待不下去,前有苏文纨的纠缠,后有唐晓芙的影子,夹在赵辛楣和自己的尴尬关系里。他需要一个落脚点,一个“避风港”,一个“归宿”。孙柔嘉的出现,恰逢其时。

他们的结合,是 典型的“合适”而非“相爱”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纪到了,条件合适,差不多得了。方鸿渐需要一个妻子,孙柔嘉需要一个丈夫,一个能带她离开三闾那个破地方、回到上海的丈夫。再加上双方家庭的那点牵连(孙柔嘉姑母跟方家认识),周围人的推波助澜,这场婚姻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但这场“规则”下的婚姻,带来的是幸福吗?当然不是!里面是无休止的争吵、猜疑、算计、互相折磨。孙柔嘉婚后的掌控欲、多疑、小气,方鸿渐的懦弱、逃避、不负责任,两个本就不“合适”的人,被“合适”的规则捆绑在一起,日子过得一地鸡毛。他们就像被关进同一座笼子的两只刺猬,怎么靠近都互相扎痛。

所以, 《围城》里的男女婚配规则,不是追求幸福的指南,更像是避免“不合适”的风险指南,或者说,是如何在有限的选择里,找到一个看起来“最不坏”或者“最有利”的组合

这些规则里,藏着门阀观念的影子(虽然不像旧时代那么赤裸,但家世背景、人脉关系依然重要,你看孙柔嘉的姑母能起多大作用)。藏着对女性的某种期待——安稳、贤惠(孙柔嘉婚后试图扮演的角色)。藏着对男性成功的看重(假博士头衔都那么值钱)。藏着集体无意识的催促——“你怎么还没结婚?”

钱钟书先生聪明啊,他没板起脸说教,他就写了这么一群人,这么几段关系,让你自己去看,去品。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 “合适” ,那些基于 条件 、基于 背景 、基于 功利 的结合,往往才是婚姻这座“围城”最坚固的墙砖。它们看起来坚不可摧,却也把里面的人困得死死的。

你以为跳进去就能逃离孤独、逃离世俗的眼光、逃离那种不稳定的状态?进了城才发现,孤独可能还在,世俗的眼光换了个角度继续审视你,而不稳定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摇摇欲坠。

《围城》里的男女,他们的婚配选择,与其说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不如说是被时代的洪流、被社会约定俗成的 潜规则 推搡着的结果。他们都在挣扎,都在试图找到一个位置,或舒服点,或体面点,或不那么孤单。但那座无形的“围城”,总在那里,规定着你能往哪走,能跟谁走,能怎么走。

你看方鸿渐最后,坐在家里,听着时钟停摆的声音,那是一种彻底的困顿和绝望。他的婚姻,就是那座规则垒起来的围城最直接的体现。他没能出去,也没能在里面找到安宁。

这些规则,真的只是那个时代的事吗?我们现在呢?我们谈婚论嫁,是不是也在看对方的学历、家境、工作、房子、车子?我们是不是也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在乎有没有面子?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在“喜欢”和“合适”之间摇摆,最后选择了那个看起来“更稳妥”的?《围城》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写的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但那些 关于婚恋的困惑、关于选择的无奈、关于人与规则的博弈 ,仿佛从未远去。我们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依然生活在相似的“围城”里,遵循着那些看不见的 男女婚配规则 ,然后体验着相似的,想出去又出不去,想安顿又安顿不了的拧巴人生。

或许,那本书不是要告诉你如何结婚,而是要告诉你, 婚姻它本身就可能是一座城,而我们,都在城里或者城外,被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左右着,寻找着,或者仅仅是,被困着。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