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第一次见到那个玩意儿,还是在乡下奶奶的老宅里。那是个挺老旧的木柜子,打开来,一股混合着樟脑丸、旧衣服和某种说不上来的潮湿霉味儿扑面而来。最底下压着几床老棉被,掀开棉被,就露出了它——一个泛黄、有些破损的硬纸本子。封面光秃秃的,啥也没写,但奶奶说过,这是她娘家传下来的,叫 看男女婚配手写本 。
当时年纪小,啥也不懂,就觉得这本子挺神秘的。奶奶宝贝得很,轻易不让我碰。有次趁大人不在,我跟堂姐偷偷摸摸把它翻了出来。哇塞,里头的内容可真不是盖的。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写满了人名、生辰八字。左边一页男方的,右边一页女方的。然后在旁边,用朱砂还是啥红色的墨水,批着几个字:“上等”、“中平”、“不合”、“大冲”。有些地方还画着小小的、像符咒又像图腾的符号。现在想起来,那股子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古怪味道,简直就是“旧时光”专属香水。
这哪是什么普通的本子啊,这简直就是过去人家的“婚姻法典”,是决定一对年轻人能不能走到一起的“圣旨”!至少在长辈眼里是这样。我听奶奶讲过不少故事,村里谁家的小伙子看上了隔壁村的姑娘,先不说俩人有没有对上眼,大人头一件事就是把俩人的生辰八字拿来,对着这个 看男女婚配手写本 比划。要是本子说“上等”或者“中平”,那这事儿基本就成了大半;要是不幸批了个“大冲”,那完了,这门亲事儿,十有八九要黄。哪怕小伙子姑娘哭天抢地的,大人也铁石心肠。说什么“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可是在这本子面前,“冲了八字”比啥都大。

我有个远房姑姑,年轻时跟邻村一个后生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两边大人也都认识。可就是拿去本子那儿一对,说是“火候相克”,冲得厉害。姑姑的爹娘死活不同意,非逼着她嫁给了另一个本子说“上等”的人。那个人是好人,可姑姑嫁过去后,日子过得总觉得少点什么劲儿,不像她跟那个后生在一起时眉梢眼角都带着笑。后来听我妈说,姑姑跟她那个初恋啊,就因为这个 看男女婚配手写本 ,生生被拆散了。唉,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就这么个本子,能决定人一辈子的幸福?
当然,也有不信邪的。我奶奶有个朋友的女儿,就是死活不信这套。她自己看上的小伙子,本子批了个“不合”,她家里闹翻了天,差点没把她锁起来。可那姑娘是个倔脾气,硬是跟家里对着干,最后跟小伙子偷偷跑了。在外地闯荡了几年,有了孩子,日子倒也过得红红火火的。再回村里,之前那些说“看吧,不合就是不合,日子肯定过不好”的风凉话就没影儿了。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顺着本子的“旨意”走了。
你想啊,在那个年代,信息闭塞,人们对未知充满了恐惧,尤其是在婚姻这样决定一生的大事上。能依仗的,除了媒人的嘴,就是这些“经验之谈”,或者说,是披着“天意”外衣的习俗。 看男女婚配手写本 ,它提供了一种确定性,一种“合理解释”。生活不顺?是不是因为当初没按本子说的找对人?夫妻吵架?看,本子早就说了“不合”!它成了人们逃避责任、解释不幸,甚至是限制自由的工具。但反过来说,它也提供了一种仪式感,一种庄重感。结婚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儿,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大事,要经过“考验”,要得到“认可”。这种仪式感,在现在这个闪婚闪离的时代,好像也挺奢侈的。
现在呢? 看男女婚配手写本 估计也就躺在哪个老物件堆里吃灰了吧。年轻人谈恋爱,谁还看这个啊?看星座、看血型、看MBTI、看共同爱好、看原生家庭、甚至看有没有共同基金账户……方法多了去了,可这些“科学”的或者“时髦”的匹配方式,跟那个老本子比,本质上有多大区别吗?都是在试图用一些外在的、或者看起来理性的标准,去判断两个复杂个体能否和谐相处。说到底,人总是需要一个“说法”,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理由,来迈出婚姻这一步。
我翻着那个老本子,指尖划过那些模糊的字迹,感觉就像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上等”的,日子是不是就真的一帆风顺?那些“大冲”的,是不是就注定悲剧收场?人生哪有这么简单的啊。婚姻这码事儿,是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一辈子慢慢磨合、经营出来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合”或“冲”就能决定的。它有甜蜜,有争吵,有扶持,有抱怨。它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小河,时而湍急,时而平缓,需要两个人同心协力,才能驶向远方。
那个 看男女婚配手写本 ,与其说是预测未来的工具,不如说是记录了过去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婚姻的朴素愿望和无奈。它承载着父辈、祖辈对我们晚辈的期盼,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个“对的人”,过上“安稳日子”。这份沉甸甸的心意,是任何现代化的匹配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虽然我不信它的“预测”,但我理解它背后的那份情感。合上本子,放回原处,让它继续在时间的角落里,守护着那些关于爱与婚姻的古老秘密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