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这 男女婚配大小说法 ,老实说,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锅五味杂陈的汤!说起来,我姑姑嫁给我姑父那会儿,年纪差了整整八岁!村里头当时可炸开了锅,嘀嘀咕咕的声音就没断过,说什么“女大男小,不是冤家不聚头”,或者“男大女小,金玉满堂”。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可你看,他们俩现在,白发苍苍,手牵着手去地里摘菜,那叫一个恩爱!你说这“大小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小时候,老人总爱念叨, 男比女大 几岁最好,说是 三岁是金,五岁是宝,差十岁幸福没跑 。听着像顺口溜,朗朗上口,小孩儿听着也就是个乐儿。但长大后你才发现,这话里头,可藏着不少世俗的眼光和期待。他们觉得,男人嘛,得成熟稳重些,阅历多点,才能撑起一个家,像棵大树一样给女人遮风挡雨。女的呢,最好年轻点,温柔体贴,好生养,能在家把后方顾好。这套逻辑,说白了,是父权社会下对婚姻角色的传统定义。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女人负责相夫教子。年龄差,被赋予了巩固这种分工的象征意义。
可时代变了呀!你看现在,多少姑娘家,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能力一点不输男的。她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未必非得找棵“大树”来依靠。她们可能更欣赏同龄人的并肩作战,或者,偏偏就喜欢年纪比自己小的,觉得他们更有活力,更懂浪漫,相处起来像朋友一样轻松自在。我有个大学同学,找了个小她三岁的男生,刚开始她家里也是极力反对,觉得“女大男小”面子上不好看,而且怕男的不够成熟,没法给她未来。结果呢?那个小男生把她宠成了公主,洗衣做饭样样会,工作上也是拼劲十足,硬是凭自己的努力,没几年就升了职,收入比我同学还高。你说这,打脸不?狠狠地打脸了那些“大小说法”!

当然,也不能说 年龄完全不重要 。毕竟,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和心智确实会有差异。一个刚出社会的小年轻,和一个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中年人,他们的生活重心、兴趣爱好、对未来的规划,很可能天差地别。这 潜在的差异 ,确实可能成为日后相处中的 摩擦点 。我见过一对夫妻,男的比女的大了快二十岁。刚开始你侬我侬,觉得是真爱跨越年龄。可过了几年,女的想要出去旅游、蹦迪、享受青春,男的只想在家泡茶、看报、养生。俩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沟通起来鸡同鸭鸭讲,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你看,这 年龄差带来的代沟 ,有时候真不是光靠爱就能填平的。
话说回来, “大小说法”里 ,还有个更微妙的层面,那就是 心理年龄 。有时候,一个二十几岁的人,可能比四十岁的人还要老成持重;一个五十岁的人,可能还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烂漫。找对象,找的是一个能跟你 灵魂契合 、能 精神共鸣 的人。他/她的年龄,说到底,只是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是你们的心是不是在一个频率上。你们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去?遇到困难时,能不能互相扶持?开心的时候,能不能一起傻乐?这些,跟谁比谁大几岁,关系真的没那么大。
我始终觉得, 婚姻这事儿 ,哪有什么金科玉律的“大小说法”?那些所谓的“最佳年龄差”,更多是 社会约定俗成 ,甚至是 功利性考虑 的产物。什么男大女小更有利于生育恢复啦,什么男大女小家庭地位更稳固啦……听着都像旧时代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真正健康的婚姻,是建立在 互相尊重 、 理解 、 支持 和 爱 的基础上的。你们愿意为了对方改变,愿意一起成长,愿意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比你们谁大谁小更重要一万倍!
你看那些执着于 “门当户对” 、执着于 “年龄匹配” 的家庭,最后出来的结果,未必就比那些勇敢打破陈规、追求 真爱至上 的家庭更幸福。幸福这个东西,太私人化了,哪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同。也许有人就喜欢被成熟稳重的人照顾,那找个大几岁的也无可厚非;也许有人就享受和小几岁的人一起闯荡,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你自己觉得舒服,觉得对劲。
别被那些 陈旧的“男女婚配大小说法” 给束缚了!那些不过是旁人嘴里的闲话,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的幸福,得你自己去争取,去定义。找个让你笑的人,找个让你安心的人,找个愿意和你一起变老的人。至于他/她比你大还是小,大几岁还是小几岁,真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在一起,是不是比一个人更好?是不是对彼此来说,都是那个 独一无二的“对的人” ?这才是 婚姻的真谛 ,也是 选择伴侣时 ,最该 考量 的。那些条条框框的 “大小说法” ,就让它随风而去吧!生活是自己的,路也是自己走的,别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幸福,是自己感受到的,不是给别人看表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