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奶奶讲她当年结婚的故事,虽然她说的很多细节我都听不太懂,但那些描绘 古代男女婚配礼仪 的话语,总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现在想想,那些复杂又庄重的仪式,可不单单是为了结婚,更是对家族传承、社会伦理的一种敬畏和表达。
话说回来, 古代男女婚配 ,那可真是门大学问。可不是今天这样,领个证,办个酒席就完事了。那是要经过六个大步骤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每一步,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和讲究。
先说这“纳采”,简单来说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提的,得先打听清楚女方的生辰八字、家庭情况等等。媒人得口才好、会说话,得把男方家的优点说得天花乱坠,把女方父母哄得心花怒放才行。这提亲的礼物也很讲究,一般都是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物品,比如大雁,寓意着忠贞不渝。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礼物也会有所变化,但核心还是表达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诚意。

接下来是“问名”,男方家会请媒人去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这可不是随便问问而已,得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回去,请算命先生算一算,看看两人是否相配。如果算出来不合,那这门亲事也就告吹了。所以,古代人结婚,讲究的就是一个“合”。八字合不合,关系到两个人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可不是闹着玩的。
如果八字合得来,那就到了“纳吉”这一步了。男方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正式通知女方家,这门亲事已经定下来了。这可是一件大喜事,男方家会准备丰厚的礼品,送到女方家,以示感谢。女方家也会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这件喜事。
重头戏来了,那就是“纳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聘礼”。这可是 古代男女婚配礼仪 中最重要的一步了。男方家会准备大量的金银财宝、绸缎布匹、鸡鸭鱼肉等等,送到女方家,作为聘礼。这聘礼的多少,也直接体现了男方家的经济实力和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女方家收到聘礼后,也会回赠一些礼物,以示感谢。这下聘礼的场面,那可是相当壮观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请期”就是男方家选择一个吉日,正式通知女方家,确定结婚的日子。这结婚的日子可不是随便定的,得请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一个最吉利的日子。古代人相信,在吉日结婚,可以保佑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子孙满堂。
最后,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亲迎”,也就是新郎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这一天,新郎会穿上隆重的礼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到了女方家,新郎要经过重重考验,才能见到新娘。什么堵门、藏鞋、要红包等等,都是为了增加婚礼的趣味性和难度。好不容易见到新娘了,新郎要给新娘戴上盖头,然后背着新娘,一路颠簸地回到自己家。
回到男方家后,新娘要跨过火盆,寓意着驱邪避凶。然后,新人要拜天地、拜父母,感谢天地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拜完之后,就可以入洞房了。洞房里,新人要喝交杯酒,吃喜糖,象征着两人从此结为夫妻,永不分离。
当然,这只是 古代男女婚配 的一个大概流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和讲究。比如,有些地方的新娘要哭嫁,有些地方的新娘要梳头,有些地方的新娘要踩瓦片等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美好祝愿。
看了这么多关于 古代男女婚配礼仪 的图片和文字,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那种庄重、神圣的氛围。虽然现在的婚礼已经简化了很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的婚礼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比如,对婚姻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对爱情的忠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