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男女婚配神话是谁:那个编织了你我爱情与婚姻期待的无形之手

你有没有想过, 男女婚配神话是谁 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个圈套?

我们习惯性地往天上找答案。有人说是抟土造人的 女娲 ,她老人家顺手就把泥人捏成了一对一对的,这是源头,是出厂设置。有人说是那位掌管姻缘红线的 月老 ,一个有点可爱的、在月下打瞌睡的红娘神仙,千里姻缘一线牵嘛,听着就浪漫。再不济,还有西方那个拿着弓箭乱射的胖娃娃丘比特。

可我总觉得,他们都只是“背锅侠”,是吉祥物,是这个巨大神话体系的形象代言人罢了。

揭秘男女婚配神话是谁:那个编织了你我爱情与婚姻期待的无形之手

真正的 男女婚配神话 ,那个“谁”,根本不是一个具象的神。祂没有名字,没有庙宇,甚至没有固定的形象。祂是一股弥漫在空气里、渗透进骨髓里的集体无意识。祂是一张由历史、文化、社会期望和商业利益共同编织的,密不透风的网。

这个“神”,就是那个在你我耳边从小念叨到大的声音:“到年龄了,就该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两个人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

这个“神”,才是真正操控着我们婚恋观的无形巨手。祂,才是那个最厉害的 神话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神”是怎么被一步步拱上神坛的。

最初,祂的出现是极其功利和现实的。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 男女婚配 的核心是什么?是生存,是繁衍,是社会结构的稳定。男人需要女人来生育后代、操持家务,女人需要男人提供庇护和生活资料。所谓的“天作之合”,更多时候指的是家世、财产、社会地位的匹配。那会儿的 婚姻 ,是一场关乎家族利益的经济合作,爱情?那玩意儿太奢侈了,顶多算是锦上添花的赠品,甚至连赠品都算不上。所以,创造这个神话的“始作俑者”,是那些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传承的先人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套冰冷但高效的运转法则。

然后,文人骚客们登场了。他们是这个 神话 的化妆师和吹鼓手。他们把一场场现实的、甚至充满血泪的结合,描绘成了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诗。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故事,用浪漫的悲剧,把“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的观念刻进了文化基因里。他们告诉我们, 爱情 是至高无上的, 婚姻 是爱情的唯一归宿和最终的胜利勋章。于是,那个功利的神话,被披上了一层华丽又伤感的外衣,变得既神圣又令人向往。它让我们相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那个唯一的“灵魂伴侣”,并与之步入 婚姻 的殿堂。

等到了现代,接力棒交到了资本和商业的手里。他们是这个神话最精明的变现者。

你看看,情人节、七夕节、520……一个个被创造出来的“爱情节日”,都在提醒你:快去消费!不买礼物就是不爱我!钻石,这颗曾经无人问津的碳元素晶体,被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硬生生和 婚姻 的忠诚与永恒捆绑在了一起,成了求婚的“必需品”。还有那整个 婚恋产业链 ——婚纱摄影、婚庆公司、蜜月旅行,它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婚礼梦”,让你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仪式一掷千金。仿佛一场盛大而昂贵的婚礼,就能保证未来几十年 婚姻 生活的幸福美满。

社交媒体呢?它成了这个 神话 的放大器和展览馆。朋友圈里晒出的永远是P得毫无瑕疵的合照、精心准备的纪念日惊喜、羡煞旁人的旅行打卡。我们看到的,是被这个 神话 精心筛选和包装过的“幸福样板间”。久而久之,我们开始焦虑,开始比较,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不够“圆满”。单身的,被贴上“剩男剩女”的标签,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催促和审视;恋爱的,被“秀恩爱”的潮流裹挟着,仿佛不公开展示就代表感情不稳;已婚的,在“一地鸡毛”的琐碎日常里,看着别人光鲜亮丽的“神仙爱情”,内心充满失落和疲惫。

所以,你现在再问我, 男女婚配神话是谁

祂是那个告诉你“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祂是那个让你觉得30岁不结婚就是失败的社会时钟;祂是那个用消费主义定义的“浪漫”标准;祂是那个在社交网络上贩卖“完美爱情”的流量密码。

这个“神”,祂没有实体,却无处不在。祂的祭品,是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我们对多元生活方式的想象力,是我们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

我们被这个 神话 PUA 了太久,以至于忘了去问自己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我,真的想结婚吗?我想要的,究竟是 婚姻 这个形式,还是一个可以深度联结、共同成长的伴侣?如果遇不到那个人,我一个人的人生,就真的不完整、不快乐吗?

承认吧,我们很多人,不是在寻找爱情,而是在拼命完成一项由社会布置的、名为“结婚”的KPI。我们害怕掉队,害怕成为异类,害怕被那个无所不能的“神话”所抛弃。

那么,要如何打破这个 神话

不是要反抗 婚姻 ,也不是要鼓吹不婚。而是要夺回定义自己幸福的权利。是清醒地认识到, 男女婚配 ,它不是人生的必选项,更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它只是众多人生路径中的一种。

你可以选择走进去,但前提是,你是心甘情愿地、清醒地选择了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为了向那个看不见的“神”献祭。你选择他/她,是因为你们在一起,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能1+1>2,而不是因为“年龄到了”或者“别人都结了”。

你也可以选择不走进去。一个人,也可以活得热气腾腾,精彩纷呈。你的价值,由你的才华、你的善良、你的创造、你对世界的好奇心来定义,而不是由你户口本上“婚姻状况”那一栏来定义。

那个 男女婚配的神话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标准答案”的渴望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而弑神的武器,也只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一次次地追问内心,一次次地拒绝被外界的声音绑架,一次次地勇敢地走上那条属于自己的、哪怕是少有人走的路。

那个神话,就是我们自己。而能打破它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