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像被下了蛊,红色的炸弹一个接一个,不是在结婚,就是在去参加婚礼的路上。主角,清一色的,九四年左右。我,也是其中一个。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灼又带着点认命的味道,三十岁,像个自动触发的警报,嘀嘀嘀地在你脑子里响个不停。
所以,我们这帮 九四年的男女婚配 ,到底在图个啥?
别跟我扯什么爱情至上,那玩意儿有,但绝对不是全部,甚至,有时候连前三都排不进。你信不信?我一个哥们儿,跟谈了七年的女朋友分了,就因为首付差了二十万,女孩家里觉得他“没诚意”。七年啊,抗战都快打完了,最后败给了一堆钢筋水泥的入场券。你说这事儿荒唐吗?一点也不。这就是现实,把我们这代人按在地上摩擦的现实。

我们的婚配,首先是一场 精密的财务核算 。
不是我们拜金,是这个时代逼着我们必须先当个会计。你的公积金多少,我的月薪几位数,咱俩的存款加起来,够不够一个三线城市的首付?车贷还剩几年?每年的人情往来、孝敬父母,预算是多少?生个孩子?哦豁,那更是个无底洞,从孕检到奶粉到国际幼儿园,每一步都是用人民币铺出来的。
所以你看,现在的相亲,哪是两个灵魂在碰撞,分明是两张资产负债表在对账。大家嘴上说着“看感觉”,实际上把对方的“硬件条件”查了个底朝天。这不是冷漠,这是 生存本能 。谁也不想结个婚,直接从中产体验卡降级成赤贫模式吧? 搞钱 ,这个词,前所未有地成为了婚姻的核心动词之一。
然后,是 情绪价值的疯狂内卷 。
物质基础谈妥了,就该谈精神了。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战场。我们这代人,尤其是 独生子女 ,从小被宠大,谁还不是个宝宝了?我们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无条件地接纳。可我们自己,又有多大的耐心和精力去“看见”别人呢?
工作已经把人榨干了,回到家,谁不想瘫着?可对方需要你提供“情绪价值”啊。你得会聊天,能接梗,在他/她emo的时候当个心理咨询师,在他/她打鸡血的时候当个啦啦队。今天你忘了纪念日,是“不爱了”;明天我没秒回信息,是“有问题了”。双方都在用一个看不见的KPI考核着对方,这项考核的名字,叫“你到底在不在乎我”。
太累了。真的。有时候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产生的内耗比一个人待着大多了。于是,“搭子”文化应运而生。饭搭子、旅游搭子、电影搭子……我们把功能拆分,精准满足,唯独不敢轻易地把所有期待都押在一个“婚配对象”身上。因为那个赌注,太大了。
催婚 ,则是压在我们背上的最后一座大山。
这座山,不是泰山,是五指山,你根本翻不过去。父母那辈人,他们的逻辑简单又粗暴:到年龄了,就该结婚,就该生娃,这是“正常”的人生轨迹。你跟他们聊个人价值,聊精神世界,他们觉得你在扯淡。在他们眼里,你的所有成就,博士学位也好,公司高管也罢,都抵不过一句“谁谁家的孩子,跟你同岁,二胎都有了”。
那种压力,是360度无死角的。家族群里的旁敲侧击,过年回家的当面审问,甚至是你妈在楼下跟邻居聊天时那一声无奈的叹息。你懂那种感觉吗?你觉得自己明明活得很好,但在他们构建的评价体系里,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所以,很多 九四年的男女婚配 ,带着点“完成任务”的悲壮感。找个条件差不多的,家庭背景相似的,三观别太冲突的,行了,搭伙过日子吧。像两个合伙人,签下一份终身合同,共同抵御外界的风险和父母的唠叨。爱情?有,最好。没有,也行。只要你能扮演好“妻子”或“丈夫”的角色,只要我们的合作能让1+1大于2,那这笔买卖,就不算亏。
但,真的就这么绝望吗?
也不是。
正因为我们看得太清,算得太明,所以一旦决定要“婚”,那个决定反而更加 纯粹和决绝 。我们不再相信虚无缥缈的海誓山盟,我们相信的是,在我加班到深夜,你愿意开车穿越半个城市来接我;是在我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你会说“没事儿,大不了老子/老娘养你”;是在面对双方家庭的一地鸡毛时,我们能坚定地站在一起,先“一致对外”。
我们这一代的婚配,不再是找个依靠,因为我们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的依靠。我们找的,是一个 盟友 。一个能并肩作战,一起打怪升级的盟友。一个能看穿你所有伪装的坚强,然后给你一个拥抱的同类。一个可以在这个操蛋的世界里,为你留一盏灯,热一碗饭的港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九四年的男女婚配 ,到底在结什么?
我们在结一个 “抗风险联盟” ,共同对抗高昂的房价和育儿成本。
我们在结一个 “情绪合伙人” ,在原子化的孤独社会里,寻找最深度的链接和慰藉。
我们在结一个 “人生B计划” ,当A计划(靠自己)走得太累时,启动B计划(靠我们)互相扶持。
我们不再轻易地说“我爱你”,但我们用“你的快递我拿了”、“晚饭给你留了”、“这个月房贷我还”这些最朴素的语言,构建着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一种全新的亲密关系。
它不那么梦幻,甚至有点过于 现实 。但它坚韧、清醒,并且,充满了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拥抱生活的那份,了不起的勇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