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每每读史,最让我心里头痒痒的,不是那些金戈铁马、权力倾轧,反倒是 寻常百姓 的 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尤其是那些 大龄未婚 的男男女女,在那个将“ 传宗接代 ”和“ 嫁娶及时 ”奉为圭臬的时代,他们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挣扎着 觅得归宿 的?那可真不是一句“缘分天定”就能轻易概括的。我想象着,那些被岁月悄悄“剩”下来的灵魂,他们的日子,定然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心酸得多。
古代社会, 婚配 这事儿,可不像现在,多半是荷尔蒙和冲动驱动下的个人选择。那时,它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浪漫情事,而是一套 严丝合缝的社会制度 ,更是 家族延续、社会稳定 的基石。早早婚配,生儿育女,这是“ 天经地义 ”,是 孝道 ,是 责任 。所以,一旦男女到了“ 及笄之年 ”(女子十五)或“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却依然 待字闺中 或 形单影只 ,那份压力,简直是铺天盖地的。我总觉得,那份压力,甚至比今天我们 社恐青年 面对的 催婚攻势 还要凶猛百倍,因为它不仅仅是个人的焦虑,更是 整个家族 ,甚至 整个社区 的 集体审视和担忧 。
你瞧,古人的文献里, 大龄男女 婚配的记载并不算少,字里行间透着 无奈 ,也透着一丝 人性的温情 。为什么会“ 大龄 ”呢?原因可多了去了,五花八门,每一种都足以拧巴一个人的命运。

首先, 贫穷 ,这简直是横亘在无数人 婚姻殿堂 前的 第一道天堑 。你没钱, 彩礼 拿不出来, 嫁妆 置办不起,甚至连办个像样的 婚礼 都成了奢望。我常常想,那些在 饥荒年月 里挣扎的家庭,哪还有心思去想什么“ 适龄婚配 ”?能活下去就不错了!男的娶不起,女的嫁不出,这不就 拖成了大龄 ?甚至有些男子,为了凑足娶妻的钱,一辈子都在 苦苦劳作 ,等到好不容易攒够了,自己都成了 半老头子 了。那时候,他能娶到的,往往也是同样 被岁月蹉跎 的女子,或者家境更 贫寒 的。这哪是 选择 ,分明是 无奈之下的互相取暖 。
其次, 战争 和 灾荒 ,这简直是 人口结构 的 巨大搅局者 。战乱频繁的年代, 青壮年男子 死伤无数, 人口比例失衡 ,导致大量的女子根本 找不到匹配的对象 。即便有幸活下来,许多男子也因战伤成了 残疾 ,或者 家破人亡 , 再无能力 组建家庭。我总想象着,那些 在烽火连天中守望 的女子,她们的青春,就在 漫长无尽的等待 和 绝望 中悄然流逝。当她们终于熬过乱世,却发现, 良缘难觅 , 适婚年龄 早已成为 过眼云烟 。
再者, 家族责任 。这听起来有点悲壮,但却是 古代社会 一个 沉重的枷锁 。为了 赡养年迈的父母 ,为了 抚育年幼的弟妹 ,有些 长子长女 不得不 牺牲自己的青春 和 婚恋 。他们把 最好的年华 都奉献给了家庭,等到 责任卸下 ,自己也 人到中年 。那时,他们再想寻找 人生伴侣 ,选择余地自然就 少之又少 了。我读到过一些 孝子孝女 的故事,他们被 乡里称颂 ,却也 独自品尝着夜半的清冷 ,这 份荣耀 ,真是 五味杂陈 。
当然,也有极少数,可以说是 凤毛麟角 的,是因为 个人选择 。比如 一心向学 ,誓要 金榜题名 的 书生 。十年寒窗,等到真的 蟾宫折桂 ,或许已是 两鬓斑白 。又比如那些 虔心向佛 或 向道 的 信徒 ,或是那些 心怀抱负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 事业 或 艺术 的 奇人异士 。这些人,他们的 婚姻 往往被 世俗 所 忽略 或 不屑 ,但他们自己的内心,或许是 丰盈 而 自足 的。但话说回来,这真的只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 古代男女 而言, 婚姻 就是他们 生命进程 中 不可或缺 的一环。
那么,对于这些 古代大龄男女 ,社会又提供了哪些 婚配制度 来“ 补救 ”呢?这部分的 制度 ,才真正展现了古代社会 对稳定和延续的执着 。
官方干预 ,这可是 重头戏 。你以为 政府 只管 赋税和刑罚 ?错!他们还管你 结婚 !为了 增加人口 , 稳定社会结构 ,历朝历代都会出台各种 鼓励婚配 的政策,甚至 强制干预 。汉代有“ 女子十五不嫁,罚五算 ”,这摆明了就是 催婚税 啊!你拖着不嫁,就得交钱,这简直是要把你逼上 婚姻的“贼船” 。那时候,地方官府甚至会设立“ 媒官 ”,专门负责 为适龄但未婚的男女 牵线搭桥 。他们可不是 吃素的 ,为了完成 指标 ,那可是 绞尽脑汁、积极撮合 。我总觉得,那时的 官媒 ,跟今天的 居委会大妈 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他们的权力更大, 撮合效率 或许更高。
再婚,这是 大龄男女 ,尤其是 鳏夫寡妇 的 主要出路 。男子的 再婚 相对容易得多,毕竟男性在 古代社会 的地位更高,而且 传宗接代 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一个 带孩子的鳏夫 ,只要家境尚可,或者有 一技之长 ,找到 续弦 并不算太难。难的是 寡妇 。你瞧, 贞节观念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 宋明理学 兴起之后,对 女性 简直是 一座大山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像 一道魔咒 ,禁锢了无数 寡妇 的 余生 。 贞节牌坊 ,那是 荣耀 ,也是 桎梏 。即便如此, 民间 依然存在着 寡妇再嫁 的现象,尤其是在 底层社会 。她们大多是为了 生存 ,为了 孩子 ,或者 抵挡不住生活的压力 。她们的 再嫁 ,往往是 低嫁 ,或者 嫁给同样贫困 的 大龄男子 ,甚至 带儿带女 。这份 再婚 ,少了 情爱 ,多了 责任和无奈 。我常常想,那些 为了生计 、为了 给孩子一个家 而 打破世俗偏见 的 寡妇们 ,她们的内心,得有多么 坚韧 啊!
还有一种 非常规 的婚配方式,叫做 入赘 。这对于那些 家境贫寒 、 无力娶妻 的男子而言,倒不失为一种 选择 。 入赘 意味着 男方 要 放弃自己的姓氏 , 随女方姓 , 融入女方家庭 ,甚至 承担养老的责任 。这在 男权社会 里,无疑是一种 牺牲 。但对于那些 走投无路 ,或者 家中无子 的 富裕女方家庭 来说, 入赘 的男子,倒也成了 香饽饽 。这种方式,虽然让男子 失去了部分尊严 ,却也为一些 大龄贫困男子 提供了 成家的机会 。
媒婆 ,这个职业,无论古今,都扮演着 至关重要 的角色。古代的 媒婆 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她们不光是 介绍对象 ,更像是 社会资源的整合者 , 人脉网络的连接者 。对于 大龄男女 而言, 媒婆 的出现,往往意味着 一线生机 。她们深谙 人情世故 ,了解 各家底细 ,知道 谁家有待嫁的“老姑娘” ,谁家有 愁娶的“老光棍” 。她们的嘴皮子功夫,更是 炉火纯青 ,能把 “死人”说活 ,把 “丑女”说美 ,简直是 话术大师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这些 媒婆 在其中 穿针引线 ,多少 大龄男女 恐怕就真的 孤老终生 了。她们的存在,虽然带着 市井气 ,却也 功不可没 。
还有一些 隐秘 的 婚配现象 ,例如 典妻 。这在 法律和道德上 都是 不被允许 的,但它确实在 极度贫困 的地区和年代出现过。 典妻 ,顾名思义,就是 将妻子典押给他人 ,换取 金钱 ,通常有 期限 。这其中,也不乏有 大龄男子 “典妻” 以 延续香火 ,或者 贫困女子 被 “典” 给 大龄男子 的情况。这简直是 人伦悲剧 ,是 极端社会困境 下的 畸形产物 。每次读到这些,都让我心里 堵得慌 , 人性 在 生存面前 的 挣扎和扭曲 ,实在是 令人唏嘘 。
我想象着,一个 三十多岁 的 老姑娘 ,在古代,那份 心境 该是何等 凄惶 。她或许 样貌普通 ,或许 家境一般 ,或许只因 兄长患病 ,耽误了 自己最好的年华 。眼看着 妹妹们 都 嫁作人妇 , 膝下儿女成群 ,而她却只能 日复一日地绣着嫁衣 ,那嫁衣,不知何时才能 穿到自己身上 。她的 父母 ,或许也会 唉声叹气 , 四处托人说媒 ,可 年龄 这道坎,总是 横在眼前 。直到有一天,一个 远方来的行商 ,或是 鳏夫 ,带着 几个孩子 ,愿意 娶她为妻 。那时的她,或许 没有爱情 ,有的只是 对一个家的渴望 ,对 一份依靠的期盼 。她会 收拾好为自己存了一辈子的几件嫁妆 , 毅然决然地踏上新的生活 。
而一个 四十多岁 的 老光棍 ,他可能 年轻时游手好闲 ,也可能 生性木讷 ,或者 仅仅是穷 。眼看着 同村的小子们 都 抱上了胖娃娃 ,他却依然 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那份 孤寂 ,尤其是在 逢年过节 时,更是 无处遁形 。他可能也会被 村里人 指指点点 ,被 孩子 们 偷偷嘲笑 。直到 村里的媒婆 给他介绍了一个 同样大龄 的 寡妇 ,或许带着 一两个孩子 。他会 拼尽全力 ,拿出 自己所有的积蓄 ,只为能 有个伴儿 ,有个 属于自己的家 。 生活 或许 依然艰辛 ,但 两个人 总比 一个人 要 暖和 得多。
说到底, 古代大龄男女的婚配制度 ,与其说是一套 冰冷冷的规定 ,不如说是一个 社会对个体命运 的 无奈回应 和 积极补救 。它折射出 古代社会 对 人口、家族、伦理 的 高度重视 ,也展现了 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 的 挣扎与妥协 。
今天,我们谈论 大龄未婚 ,或许更多的是 个体自由选择 下的 都市焦虑 。但在古代,那份“ 大龄 ”,常常是 命运的捉弄 ,是 时代的裹挟 ,是 贫困的无奈 。他们不是 不婚主义 ,他们只是在 生活的磨盘 里,被 慢了一拍 ,被 耽误了一程 。那些 斑驳的史料 ,那些 残存的笔记 ,即便寥寥数语,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 彼时那份沉重 。所以,每每想到这些,我总会觉得,我们今天所享有的 婚姻自由 和 选择权 ,真的是 来之不易 。那是 多少代人 在 漫长岁月 里, 一点一滴 挣脱束缚 , 争取而来 的。而那些 古代大龄的灵魂 ,他们或许 未能品尝到爱情的甘甜 ,却也以 自己的方式 , 默默地 , 坚韧地 , 活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有血有肉的人生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