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相爱啊8岁婚配”——这几个字摆在眼前,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心里直犯嘀咕。8岁?那是个啥概念?我小时候8岁,还在泥巴地里滚,光着屁股追蜻蜓呢!可如今,这社会,什么都讲究“新”,什么都赶着“潮流”,我倒是想问问,这“爱”和“婚配”的门槛,什么时候降得这么低了?
咱们先不急着否定,也别急着认同。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8岁,那是什么?是还攥着橡皮泥,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大人是依赖,对小伙伴是分享,哪来的什么“相爱”?那是懵懵懂懂,是童真烂漫。拿那时的“喜欢”来等同于现在的“爱”,我觉得,这是在玩文字游戏,是在亵渎。
“婚配”两个字,更是沉重。它不是过家家,不是嘴上说说。它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承诺,意味着要一起承担生活的风风雨雨。8岁的孩子,连自己的尿布都未必能自理,谈何承担?谈何承诺?把他们推到这个位置,我觉得,是对他们最大的不负责任。

我不是个老古板,我也知道,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现在的孩子,早熟得很,懂的东西也多。有些孩子,心思比大人还细腻。但,早熟,跟成熟,那是两码事。心智的成熟,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跌跌撞撞地去体会。8岁,即便他“喜欢”一个姑娘,那也是孩子气的喜欢,是“她有好吃的”、“她陪我玩”这样的简单理由。不是那种,能让你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愿意一起规划未来的“爱”。
你说,这“男女相爱”这四个字,怎么就那么招人迷?总觉得,它浪漫,它纯真。可很多时候,我们把浪漫当成了现实,把纯真变成了幻想。8岁,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是学校的教导,是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是色彩斑斓的童话,而不是掺杂了成人世界复杂情感的现实剧。
再说了,这“婚配”一旦说出口,那可就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那么简单了。那里头牵扯到的,是双方家庭,是社会规则,是法律条文。8岁的孩子,他们懂得什么叫“结婚”吗?他们知道“离婚”是什么吗?即便他们懵懵懂懂地成了“一家人”,那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我不敢想象。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对孩子自由的尊重。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做主。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这是纵容。就像你不能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爬珠穆朗玛峰一样。孩子需要引导,需要保护,需要在大人的庇护下,慢慢学会独立,慢慢认识世界。
“相爱”,这词儿,有时候也挺吓人的。它一旦和“8岁”、“婚配”连在一起,就透着一股子不正经。我猜,那些提出这种说法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脑子进水了。他们是不是忘了,8岁,还是个孩子,还需要母亲的怀抱,还需要父亲的肩膀?
或许,他们想说的是一种“初恋”?一种纯洁的感情?可初恋,也得有个前提,得有能理解“爱”和“责任”的认知基础。8岁,他们的认知,大部分还在“好吃”、“好玩”、“谁欺负我”这个层面。谈“爱”和“婚配”,那不是拔苗助长吗?
再者,这“男女相爱啊8岁婚配”的说法,总感觉,有点儿“重口味”。像是刻意去制造话题,去博取眼球。它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社会伦理。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个别,是个例,是个玩笑。但愿,它不会成为一种趋势,一种风气。
人类的情感,是个复杂的东西。爱,更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8岁的孩子,他们最纯粹的情感,是对父母的依恋,是对朋友的仗义,是对世界的好奇。把他们从这个美好的年纪,硬生生地拉到“婚配”的语境里,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
我一直觉得,孩子,就该有孩子样。他们应该在阳光下奔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他们的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去走。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他们铺平道路,而不是让他们过早地承担起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男女相爱啊8岁婚配”,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打寒颤。我不反对孩子们之间有友谊,有互相的喜欢。但“爱”和“婚配”,那是成年人的世界,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承担后果的。8岁,还是应该安安静静地做个孩子。他们的未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去爱,去经历,去选择。咱们,别太心急,别太随意,也别太……变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