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好像日子就那么定了,哪有现在这么多愁眉苦脸。如今,这“适龄男女婚配困难”的事儿,简直成了社会的一大“心病”。你说,这到底是为啥呢?我琢磨着,这不是一两件事儿就能说清的,它背后,是 社会结构、经济压力、观念变迁、个人选择 ,一堆东西缠绕在一起,剪都剪不断。
首先,就得说说那 经济压力 ,这玩意儿,简直是压在不少年轻人头上的“千斤顶”。一套房,首付不说,每个月还得扛着那沉甸甸的月供,这日子,想想都喘不过气。结婚,那可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儿,它涉及到“家”,涉及到“未来”。你想啊,男的,没个安身立命的“窝”,你敢开口提亲吗?女的,自家闺女,嫁过去跟着吃苦,跟着受罪,谁乐意?这 高企的房价 ,直接就把不少适龄男女挡在了“围城”之外。还有那 彩礼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夸张”,好像数字越大,才显得越“有诚意”似的。这彩礼,与其说是对新娘的祝福,不如说是给男方家庭设置的一道“门槛”,让多少本该喜结连理的人,在“钱”字面前望而却步。你说,这正常的婚姻,怎么就掺和了这么多“铜臭味”呢?
再者,这 观念的转变 ,也是一大推手。以前,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有啥要求?能吃饱穿暖,能生儿育女,就不错了。现在呢?个人的“幸福感”、“情感需求”、“精神契合”,这些成了衡量婚姻的标准。可这标准一高,选择的余地就变小了。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她们不再满足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日子,她们追求的是 势均力敌、灵魂伴侣 。这种对理想伴侣的“苛求”,在现实中,往往是难以寻觅的。男方呢?也跟着“卷”起来,也开始讲究“门当户对”,讲究“有能力给对方更好的生活”。这一下子,大家都在给对方“设卡”,结果就是,能被“筛”出来的人,越来越少。

然后,我们不能忽略 社会结构的变化 。比如, 性别比例失衡 ,这事儿,老生常谈了,但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一部分男性,在婚配市场上,面临着“僧多粥少”的窘境,这自然就推高了婚配的“成本”。还有, 城市化进程 ,让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传统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以前,邻里乡亲,都知道谁家是啥样的人,靠谱不靠谱,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呢?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茫茫人海,怎么去认识合适的人?“相亲”这个古老的模式,在现代社会,好像也变得越来越“低效”。那些靠谱的、真诚的相亲渠道,又在哪里?
说到 个人选择 ,这现代社会,人人都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承担了更多的选择的“重量”。以前,大家觉得“到年龄就得结婚”,这似乎是一种“社会义务”。现在呢?“单身万岁”、“享受生活”,成了不少人的选择。有人追求事业,觉得结婚会“耽误事儿”,有人觉得“一个人过得也挺好”,何必费那个劲去“磨合”?更有一些人,对婚姻抱着 “宁缺毋滥” 的态度,宁愿等待那个“对的人”,也不愿意将就。这“对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剧本”,可这“剧本”一旦写得太完美,现实中,往往就很难找到“演员”。
还有一个,我琢磨着,也是挺重要的,就是 社交方式的“碎片化”和“线上化” 。大家每天沉浸在手机里,刷着短视频,聊着微信,真正的“面对面”交流,反而少了。这种“线上社交”,虽然提供了更广阔的“连接”,但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 “虚假繁荣” 。你看到很多人在网上“聊得火热”,但一旦回到现实,可能连话都说不上几句。而且,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很难辨别,人们也更容易带着“滤镜”去看待他人,这反而增加了“走入现实”的难度。
而且,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 “婚姻”的定义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姻,不再是“避风港”,而是“升级版”,它需要爱情,需要激情,需要共同成长,需要彼此成就。这种对婚姻的高期待,本身是好的,但当它和现实的“柴米油盐”撞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婚后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让很多人感到失望,进而对婚姻产生“恐惧”。
所以你看,适龄男女婚配困难,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找不到对象”的问题,它是 经济的枷锁、观念的碰撞、社会基因的变异、个体选择的迷惘 ,一股脑儿地压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谁,也不能寄希望于“奇迹”。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层面的努力,比如 降低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创造更多真诚的社交机会 ,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别把“结婚”这件事,看得太“重”或太“轻” 。毕竟,婚姻,最终还是回归到 两个愿意在一起、愿意为彼此付出的人 ,那点最朴素的情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