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那是一个礼乐崩坏与文明初成的时代,也是决定了之后几千年中华婚姻制度走向的关键时期。说到婚姻,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 周朝男女婚配年龄是多少 ?这个问题可不像咱们现在,法律卡得死死的,古代那可是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先说结论,周朝提倡早婚,但并非强制,而是鼓励。男子的适婚年龄,普遍认为是在 二十岁左右 ,那时候已经成年,可以承担家庭的责任,下地干活,或者为国征战。但实际情况呢?我估计不少穷苦人家,孩子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闲钱早早娶妻?所以晚婚的情况肯定也存在,只不过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会被人议论纷纷罢了。“这家的儿子都二十好几了,咋还不成家,是不是有什么毛病?”类似的闲话,在哪朝哪代都少不了。
而女子呢?周朝的适婚年龄,通常认为是 “及笄”之年 ,也就是 十五岁左右 。及笄,那可是女子一生中的大事,象征着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可以开始考虑嫁人的事情了。当然,也有说法是“二八佳人”,也就是十六岁。但不管怎么说,周朝的女子,确实比现在结婚要早很多。

为什么周朝要提倡早婚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为了 增加人口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就是劳动力,就是战斗力。国家要强大,就得有人,人从哪来?当然是靠结婚生孩子了!所以,统治者们才会想方设法鼓励大家早点结婚,多生孩子。
而且,周朝是一个非常重视 宗法制度 的社会。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家族的兴衰,甚至国家的稳定。如果大家都晚婚晚育,那家族的血脉就会断绝,国家的根基也会动摇。所以,在周朝人的观念里,结婚生子,那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当然,光有适婚年龄还不够,周朝的婚姻,讲究的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己看对眼了?那可不行!得父母同意,还得请媒婆来说媒。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到最后的“亲迎”,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办个婚礼,而是要向全社会宣告:这两个人,正式结为夫妻了!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关于周朝的电视剧,里面就有一段关于婚礼的描写,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迎娶新娘,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而新娘呢,则穿着一身华丽的嫁衣,头戴凤冠,脸上带着娇羞的笑容。整个婚礼,充满了喜庆和庄严的气氛。
不过,话说回来,周朝的婚姻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的地位是相对低下的。她们的婚姻,往往是被家族安排的,很少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且,古代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两个人身份地位悬殊,或者父母不同意,那就算再相爱,也很难走到一起。
再想想,那个时候,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嫁人了,放在现在,那还是个孩子呢!就要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生儿育女,伺候公婆,想想都觉得辛苦。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古代社会。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周朝的婚姻制度,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它也为后世的婚姻制度,奠定了基础。比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就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总而言之, 周朝男女婚配年龄是多少 ?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周朝提倡早婚,男子的适婚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女子的适婚年龄在十五岁左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宗法制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周朝的婚姻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变,我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在变。但对于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