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非常男女婚配综艺节目:剧本人设下的速食爱情与社会浮世绘

说真的,你还记得最早的 非常男女婚配综艺节目 是什么模样吗?我记得。那会儿的画质,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男女嘉宾穿着现在看来土得掉渣的衣服,坐在一排,灯光直愣愣地打在脸上,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灭灯、亮灯,简单粗暴。那时候的主持人,更像是街坊邻居的大爷大妈,满嘴都是“过日子”、“实在”这种词儿。那时的我们,是真的相信,他们是鼓足了这辈子最大的勇气,来电视上找个能一起过下半辈子的人。

现在?呵。

现在的 非常男女婚配综艺节目 ,简直是另一个次元的产物。

揭秘非常男女婚配综艺节目:剧本人设下的速食爱情与社会浮世绘

画面是电影级别的,调色滤镜一层叠一层,把每个嘉宾都拍得像是从时尚杂志里走出来的。他们不再是紧张的素人,而是一个个被精心包装过的“产品”。有“年下忠犬系奶狗”,有“人间清醒独立大女主”,有“禁欲系斯文败类霸总”,每个人的标签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你看不懂他们的 人设 。他们不再是来找对象的,他们是来“营业”的。

他们的对话,精准得像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遍的彩排。该在什么时候脸红,什么时候出现误会,什么时候上演雨中追逐的浪漫戏码,什么时候说出那句能上热搜的金句……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好到让人起疑。你看着屏幕里那对男女嘉宾在海边拥抱,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响起,弹幕里一片“嗑到了嗑到了”,而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机位,这打光,旁边得围着多少个工作人员啊?这还能叫真实吗?这叫顶配版的 剧本 演绎。

我们为什么还在看?

明明知道是假的,是工业糖精,为什么还一个个跟疯了似的,熬夜追更,为他们的“爱情”真情实感地流泪、欢呼、骂街?

我想,这大概是一种我们心照不宣的 情感投射

现实里的爱情太难了。你得考虑房子车子,得应付奇葩的相亲对象,得在无穷无尽的“左滑右滑”里耗尽心力。我们太累了,我们需要一个避风港,一个乌托邦。而这些节目,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幻象。在这个幻象里,爱情是纯粹的,是被高度浓缩的。短短几周的录制,他们就能走完我们现实里可能几年都走不完的路——相遇、心动、暧昧、吃醋、表白、牵手。多好啊,像按了快进键一样。我们看的不是他们的爱情,是我们自己渴望拥有的,那种被简化、被美化了的 速食爱情

我们一边在弹幕里高喊着“快在一起”,一边在心里默念着“都是演的,别信”,这种精神上的左右互搏,简直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消遣。多拧巴。多真实。

而且,你得承认,这些节目是一面无比精准的镜子,一片光怪陆离的 社会切片

它把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关于婚恋的焦虑、欲望、偏见,全都赤裸裸地摊开在你面前。你看,那个事业有成的女嘉宾,会被男嘉宾旁敲侧击地问“以后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那个家境普通的男生,在有钱的竞争者面前,眼神里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自卑。年龄焦虑、阶层差异、外貌至上、原生家庭的影响……所有我们在现实里讳莫如深的话题,都被包装在“恋爱”这个糖衣之下,变成了一场全民围观的大型真人秀。

这到底是婚恋观察室,还是人类行为学实验室?我有时候也分不清。

嘉宾们在精心布置的场景里,按照某种既定的逻辑互动,而我们,作为观察者,在屏幕外对他们的每一个微表情、每一句话进行“阅读理解”,试图解码出所谓“爱的信号”。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后现代的荒诞感。我们消费着他们的“情感隐私”,来填补我们自己的情感空虚。这笔买卖,听上去,谁都不亏。

所以,再有人问我这些 非常男女婚配综艺节目 里的爱情是不是真的,我大概会笑一笑。

真假,重要吗?

就像你明知道魔术是假的,但你还是会为之鼓掌。我们需要的,或许从来不是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而是在这真真假假之间,那一点点短暂的慰藉,那一点点“也许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的幻觉。当节目结束,嘉宾下线,回归到他们自己的一地鸡毛里去,我们关掉屏幕,也还是要面对自己那个冷冰冰的现实世界。

只是,偶尔,在深夜刷着手机,看到节目里某个心动的瞬间,还是会忍不住想:如果,万一是真的呢?

就这么一点点的“万一”,就足够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再追下一季了。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