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人这一辈子,最重要不过两件事:生,与死。而夹在这两桩大事件之间的,还有一桩轰轰烈烈、牵扯甚广的大事,那就是——婚。尤其是我们华夏儿女,对于 男女之间的婚配习俗 ,那真是刻进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里,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承载了多少期许,又承载了多少无奈啊。
从小,我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去提亲,可不像现在这样,两个人看对眼了,自己就能把婚事定下来。那会儿,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个“媒”字,就足以撑起大半个婚姻市场。媒婆们提着篮子,走东家串西家,口齿伶俐,眼光毒辣,一眼就能看出哪家姑娘身子骨好、勤快,哪家小伙子能挑大梁、有前途。她往两家一说合,再由双方父母敲定八字,看看合不合。这八字,说起来玄乎,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寻求心理安慰,图个吉利,给这段即将开始的缘分镀上一层厚厚的金光,仿佛八字合了,这日子就能顺顺当当,一帆风顺。
那时候的婚事, 规矩 可太多了。从 提亲 到 定亲 ,再到 迎亲 ,每一步都得按部就班,一步都错不得。男方家要备上厚厚的 聘礼 ,寓意着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对新娘的珍视。那聘礼里头,红布、糕点、金银首饰,一样都不能少,还得讲究个双数,图个成双成对。女方家收了聘礼,也得有 回礼 ,表示礼尚往来,更是为了给女儿添置 嫁妆 。这嫁妆,才是真正给女儿撑腰的底气,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抬进婆家,越是丰厚,女儿在婆家就越有面子,说话越硬气。我姥姥就常念叨,她当年嫁过来,光是陪嫁的被子就有十几床,都是自家姐妹一针一线缝的,那心意,比金银可贵重多了。

到了 嫁娶 那天,更是热闹非凡。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是邻村王大伯的女儿出嫁,那 迎亲队伍 浩浩荡荡,唢呐吹得震天响,鼓点敲得人心里直发颤,鞭炮从村头炸到村尾,红纸屑洋洋洒洒,铺了满地。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花轿,大红的轿子,流苏垂坠,八个精壮汉子抬着,一步一颠,把新娘从娘家接出来。新娘子盖着红盖头,由喜娘搀扶着,脚不沾地地送进轿里,那一步一回头,仿佛把一生的眷恋都凝在了眸子里,透过那薄薄的红纱,我看得到她眼底的泪光,也看得到她对新生活的憧憬。到了婆家,先是 拜堂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三拜,拜的是天意,拜的是孝道,拜的是对彼此的承诺,庄重得让人心生敬畏。晚上,更有 闹洞房 的环节,年轻人们嬉笑打闹,拿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来“考验”新郎新娘,有时候玩得过火了,会引得老人家不悦,但更多时候,那是对新婚夫妇的一种祝福,一种融入新家庭的洗礼,把喜气推向高潮。
但这些,都是老黄历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些什么,又塑形了些什么,我们谁也说不清。现如今,自由恋爱成了主流。公园里、咖啡馆里、网络上,男女青年相识相恋, 婚恋观 的变化,可以说得上是翻天覆地。过去,谈及婚嫁,首要考虑的往往是门当户对、家庭背景,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感觉”、“三观契合”,是那份独属于两个人的 爱意 。我有个表妹,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找了个同为“沪漂”的男友,双方家里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他们没有隆重的订婚仪式,甚至连彩礼和嫁妆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她说:“姐,我们结婚,看的是人,不是钱。钱可以慢慢挣,但遇到一个合心合意的人,太难了。”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为他们的洒脱和纯粹而感动,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琢磨,这种“裸婚”模式,真的能抵挡住未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吗?
然而,旧的 婚配习俗 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里悄然回潮,甚至变得更为“扭曲”。比如那 天价彩礼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蔓延到了城市。有些地方,彩礼动辄数十万,外加房车,让多少适龄男青年望而却步,叫苦不迭。这哪里是祝福,分明是给婚姻设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多少年轻人因此而恐婚,甚至绝望。我身边就有一对情侣,因为男方家庭实在拿不出女方要求的 巨额彩礼 ,最终只能黯然分手,多少年的感情,就这么生生被金钱的铜臭味儿给冲散了。这让我不禁反思,那些原本象征着诚意和祝福的 聘礼嫁妆 ,在物质至上的今天,是不是已经彻底变了味儿?它们从感情的助推器,变成了感情的绊脚石,这,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当然,也有不少年轻人,在经历了现代化的冲击后,反而对 传统婚俗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去追寻那种“仪式感”。我有个朋友,她特意跑到景德镇定制了青花瓷的喜碗,又请了手艺人给她绣了一床百子图的龙凤被。她的婚礼,没有选择西式教堂,而是办了一场中式婚礼,新娘穿凤冠霞帔,新郎着状元服,那份古典的美,让所有到场的宾客都惊艳不已。她说,她要的不是复制古人,而是希望通过这些 仪式 ,让婚姻更显庄重,让爱情更有 深度 和 内涵 。那一刻,我觉得她说的真对。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太容易被各种快餐文化裹挟,连爱情都变得速食。而 传统的婚配习俗 ,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慢下来的姿态,让我们有机会去沉淀,去思考,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承诺。
当然,地域差异也是 婚配习俗 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如在江南水乡,婚嫁讲究的是“十里红妆”,嫁妆多到能铺满一条街,那场面,就是把整个家族的脸面都摊开了给你看。而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新娘在出嫁前,要唱哭嫁歌,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娘家的不舍。那种饱含深情的声音,即便我没亲身经历过,光是听老一辈人讲起,都觉得鼻头酸酸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 婚俗 更是千奇百怪,比如苗族的“抢亲”,彝族的“父母代婚”,那都不是我们汉族文化能轻易理解的。这些五花八门的 习俗 ,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每一项 习俗 的背后,都隐藏着当地人民独特的 价值观 、 生活哲学 和对 婚姻幸福 的深切期盼。
所以你看, 男女之间的婚配习俗 ,它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古老的大山深处流淌而来,一路吸纳着时代的雨露,也冲刷着旧有的顽石。它既有“父母之命”的沉重底色,也有“自由恋爱”的轻盈跳脱;它既承载着“天价彩礼”的物质困扰,也氤氲着“凤冠霞帔”的古典浪漫。它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变迁史,折射出我们民族对 家庭 、对 爱情 、对 责任 的理解和追求。
在我看来,婚姻这回事儿,说到底,还得回归到人本身。那些繁琐的 礼节 ,那些约定俗成的 规矩 ,最初的本意,无非是想给这份神圣的结合多添一份庄重,多一份保障。它们是爱的载体,而不是爱的枷锁。我们这一代人,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的剧烈 碰撞与融合 ,选择何种 婚配习俗 ,或者以何种姿态进入婚姻,或许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答案。或许,我们既可以从 传统 中汲取那份厚重的 仪式感 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可以拥抱 现代 的自由与平等,在彼此尊重、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真正属于两个人的幸福港湾。
情定三生,说的是缘分;步入殿堂,讲的是承诺。那些 男女之间的婚配习俗 ,无论它如何演变,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核心,终究是围绕着一份最纯粹的 情感 ——爱。这份爱,或许会随着时代而改变它的表达形式,但其本质,应永远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守护和经营的。而我们,作为这大时代里的小小个体,能做的,或许就是在这纷繁复杂的 习俗 里,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牵着所爱之人的手,走下去,便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