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要说起我们这帮86年的,心头总免不了泛起那么点儿复杂劲儿。你看啊,我们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独生子女’,享受了家里全部的宠爱,但也背负了整个家族的期待。那时候谁能想到,这批孩子长大后,谈婚论嫁会是这么一回事儿? 86年的男女婚配如何 ?这问题抛出来,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装满了故事,装满了挣扎,也装满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小坚持。
我有个表妹,也是86年的。当年我们一起念书,她从小就是那种乖乖女,成绩好,人也漂亮。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进了大厂,工作稳定,收入不菲。家里老人都以为,她这样的,肯定不愁嫁。结果呢?眼瞅着就快奔四了,她倒一点儿不急,倒是她妈,隔三岔五就得在她耳边念叨:“你看看人家王阿姨的闺女,孩子都上小学了!” 表妹呢,每次都只是笑笑,回一句:“妈,我一个人也挺好的啊。” 挺好的,这三个字里,包含了多少成年人的无奈与自我劝慰,只有她们自己懂。
说到底, 86年的男女 ,经历了太多剧烈的社会变迁。我们成长在一个物质逐渐丰裕,精神却开始迷茫的年代。我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把“搭伙过日子”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我们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契合,是灵魂上的共鸣,是那种“你懂我”的默契。可现实呢?理想很丰满,现实骨感得扎人。

你瞧,房子就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我们这拨人,毕业那会儿房价还没疯到天上去,可要靠自己攒首付,也得好些年光景。等攒够了,房价早不知道又翻了几番。于是乎,‘有房才有家’的观念,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把多少原本青涩的爱情,生生扼杀在了摇篮里。不是说我们不努力,是时代的车轮滚得太快,快到你来不及喘息,就被甩到了后面。别说什么爱情可以克服一切,柴米油盐,孩子教育,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于是乎, 婚恋观 也在无形中被修正了,修正得更加务实,甚至有些残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86年的姑娘们 ,那真是活得精彩,也活得累。她们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职场上独当一面,赚钱不比男人少,甚至更多。她们见过世面,有自己的追求,不再满足于‘嫁汉穿衣吃饭’那套老黄历。她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被平等对待。可问题是,当她们越来越优秀,眼界越来越高,能匹配得上她们的 86年的男人们 ,好像就没那么多了。不是说男人不好,是社会对男人的传统期待(比如经济支柱、顶天立地),和女人日渐独立的现实,悄悄拉开了一道裂缝。这裂缝,宽得让多少原本琴瑟和鸣的故事,硬生生变成了独角戏。有些男人觉得压力山大,找不到存在感;有些女人则觉得找不到精神寄托,不愿将就。
我身边就有几个哥们儿,也是86年的。他们年轻时候,风华正茂,也曾追逐爱情,也曾憧憬家庭。可到了这个年纪,有的一直没能找到“对味儿”的,干脆就继续潇洒着;有的好不容易结了婚,却发现 婚姻围城 里,烦恼远比甜蜜多。孩子、老人、房贷、车贷,哪一样都让人喘不过气。前两天和一哥们儿吃饭,他盯着我看了半天,苦笑着说:“老王,你看看我这白头发,都是娃给催出来的。有时候真羡慕你,一个人多自由啊。” 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自由是自由,可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独身的落寞感,也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你看,对于 86年的男女 来说,结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项,而是一场多维度的博弈。他们是纠结的一代,也是勇敢的一代。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勇敢于打破传统、追求自我的边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早早步入婚姻殿堂,有的幸福美满,有的却深陷 七年之痒 甚至更早的 婚姻危机 。这代人,面对高企的离婚率,也曾茫然失措。毕竟,谁的婚姻不是从甜言蜜语开始的呢?可生活这个大熔炉,最终还是会把很多东西炼化掉,只留下最坚韧的部分。
而另一部分人,选择迟婚,甚至 不婚不育 。他们并非对爱情和家庭全无向往,只是更看重质量,更懂得取悦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是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消费的主力军,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你说他们“挑剔”?也许吧。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身幸福负责任的态度?宁可高质量的单着,也不愿低质量的凑合,这其实是一种骨子里的骄傲,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毕竟,谁不想在最好的年纪,遇到那个对的人呢?可时光不等人,它只管往前跑,留下一地鸡毛和一声叹息。
当然,还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 86后夫妻 们。他们承担着巨大的 生育焦虑 和养育压力。在教育内卷的环境下,他们对孩子的投入是空前的,无论是精力、金钱还是时间,都倾尽所有。他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却又担心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这种矛盾的心情,几乎是这代父母的常态。他们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兼顾家庭,常常是身心俱疲。那些曾经的意气风发,渐渐被眼角的细纹和眉宇间的疲惫所取代。但你问他们后悔吗?大多数人会说不后悔,因为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意义,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 86年的男女婚配 ,是一幅复杂的群像。有步入婚姻的,在柴米油盐中摸爬滚打,努力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有迟迟未婚的,在自我提升和寻找真爱中徘徊,期待着那个对的人出现;也有选择了不婚的,把生活重心放在事业、爱好和自我实现上,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自由。他们不再被单一的社会标准所束缚,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幸福。
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他们不再是那个可以任性挥霍青春的少年,也不是那个可以肆意追逐梦想的青年。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掺杂了更多的现实考量,也沉淀了更多的人生智慧。这其中有妥协,有付出,也有坚守。
或许,对于 86年的男女 来说, 婚姻 ,已经不再是“人到某个阶段就该做的事”,而更像是一件奢侈品,是两个独立且成熟的个体,在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后,选择共同面对人生风雨的契约。它不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未来的路还很长,愿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轨迹,无论那轨迹是双人舞,还是华丽的独奏。这份历经世事洗礼的成熟与清醒,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