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一张我奶奶家的老照片说起。一张规规矩矩的金婚纪念照,两个老人,穿着崭新的衣裳,表情嘛,谈不上多甜蜜,就是一种很平静的、有点儿像完成任务似的端庄。我小时候总觉得,哇, 50年男女婚配 ,金婚,这得是多伟大的爱情啊。后来我长大了,跟奶奶聊天,才咂摸出点别的味儿。
奶奶说,她嫁给爷爷那会儿,哪懂什么叫爱情。媒人领到跟前,家里人一点头,看看对方是不是勤快人,家里成分好不好,这事儿就算定了。她的原话是:“想那么多干啥?不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生娃,把他养大嘛。”
听听,多实在。实在得有点儿扎心。

在那个年代, 婚姻 的底色,压根就不是我们今天挂在嘴边的浪漫与心动,而是生存。它更像是一个经济合作社,两个人合力对抗饥饿、贫穷和各种不确定性。 爱情 ?那是个奢侈品,甚至可以说是违禁品,是藏在革命口号和劳动号子背后,偶尔在月光下偷偷闪现的一点点微光。男的要的是一个能操持家务、传宗接代的伴侣;女的要的是一个能遮风挡雨、挣来工分的依靠。双方的需求,明确、具体,甚至有点冷冰冰。
所以你看,那个时代的 50年男女婚配 ,能走下来的,靠的不是荷尔蒙的持续燃烧,而是一种叫“认命”的惯性,和一种叫“责任”的枷锁。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谁也别嫌谁。吵架?当然吵,能把房顶掀了。但吵完呢,日子还得过,娃还得喂,地还得种。离婚?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是会让人在背后戳一辈子脊梁骨的丑闻。那种强大的外部约束力,像水泥一样,把两块本不那么契合的石头,硬生生浇筑在了一起。时间久了,风吹雨打,也就成了彼此的一部分,再也分不开了。这是一种被生活磨出来的亲情,一种“左手摸右手”的习惯,里面有多少爱,天知道。但它稳固,异常的稳固。
然后,哐当一声,时代变了。
我们这一代人,聊起 婚姻 ,张口闭口就是“三观合不合”“有没有共同话题”“是不是我的灵魂伴侣”。我们把 爱情 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无上的位置。它不再是婚姻的点缀,而成了婚姻的唯一合法性来源。没有爱,这婚就结得名不正言不顺,就好像犯了什么欺骗自己的大罪。
这当然是进步,是人性的解放。我们终于有权利,也有底气去追求精神上的共鸣,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捆绑。女性的 经济独立 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喀嚓一下,剪断了那根依附于男性的脐带。我们不再需要为了“一张长期饭票”而走进婚姻。我们可以,也必须,为了“我愿意”而结婚。
但你发现没有?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当 婚姻 的唯一支柱变成 爱情 这么一个玄之又玄、飘忽不定的东西时,它本身也变得岌岌可危。我们对伴侣的要求,不再是“能干活”“会顾家”那么简单了。我们要他既能挣钱养家,又能情绪稳定;既要有上进心,又要懂得浪漫;既是战友,又是玩伴,最好还是人生导师和心理医生。我们把对生活的全部想象和期待,都压在了一个人身上。这太重了,谁都扛不起。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吊诡的现象:过去的 50年男女婚配 ,可能是“低配”的组合,两个人磕磕绊绊,互相忍耐,居然就走完了一辈子;而现在的婚姻,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顶配”选手,恨不得拿个放大镜把对方的优缺点都照个底朝天,结果呢?闪婚闪离,三年之痒都熬不过。
为什么?因为评判标准变了。过去,婚姻的及格线是“能过下去”。现在,及格线是“我快乐吗”。“过下去”是一种客观状态,可以靠忍耐和责任来维持。而“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太脆弱了,太容易被日常的琐碎消磨殆尽。今天堵车我心情不好,觉得婚姻不快乐了;明天你忘了纪念日,我觉得婚姻不快乐了;后天为了孩子上哪个补习班吵一架,我觉得婚姻简直是地狱。
更要命的是,我们失去了那种“凑合”和“忍耐”的能力。这不是贬义,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维持长期关系的一种黏合剂。我们被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喂养大,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一有不爽,第一反应不是“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是不是找错了人”。换一个,下一个会更好。这种心态,让 婚姻 从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家”,变成了一个随时可以退货的“商品”。
所以,再回过头看我奶奶那张金婚照片,我好像有点懂了。那张平静的脸背后,不是没有波澜,而是藏着惊涛骇浪。是无数个想掐死对方的夜晚,和无数个第二天早上依然为他煮好早饭的清晨。他们的 50年男女婚配 ,是一部关于“忍”与“韧”的史诗。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一个当初可能并不怎么情愿的承诺。
而我们呢?我们手握着前所未有的 自由 ,可以选择爱谁,可以选择结不结婚,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离婚。我们把“自我实现”看得比天还大。这没有错。但我们似乎也丢掉了一些东西。我们害怕承诺,因为承诺意味着束缚;我们害怕平淡,因为平淡意味着无聊;我们害怕付出,因为我们更在乎自己的感受有没有被满足。
这半个世纪的 50年男女婚配 变迁,就像一部浓缩的社会进化史。它从一场生存的合谋,演变成了一场灵魂的冒险。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哪个时代更幸福。我奶奶那辈人,可能一辈子没听过一句“我爱你”,但她们拥有一个不会崩塌的家。我们这代人,把“爱”说得泛滥,却常常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漂泊无依。
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于回到过去,也不在于盲目地追求那个虚无缥缈的“灵魂伴侣”。而是在享受 自由 选择的同时,重新拾起一点点叫做“责任”和“情义”的古老智慧。是在明白 爱情 终将褪去激情、回归平淡之后,还有没有勇气和耐心,去面对那个最真实、最不完美的枕边人。
这副牌,传到我们手里,更难打了。因为规则变了,对手,就是我们自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