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古代男女婚配有什么讲究,你可知晓?

要我说啊,现在年轻人谈个恋爱,结个婚,那叫一个自由奔放,看对眼了,情投意合了,领个证,齐活!可你若把时光的沙漏倒转上个几百年,甚至千年,回到那遥远的古代,你再看看那些懵懂少年、豆蔻少女的婚事,那可真真是另一番景象。什么情投意合?什么自由恋爱?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古代男女婚配有什么讲究 ?哎呦喂,这讲究啊,多得能写一本厚厚的族谱,每一页都浸透着规矩、门第、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宿命感。

首先,也是最最要命的一条,那就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别跟我提什么“私定终身”,那基本等同于自毁前程,轻则被家族唾弃,重则身败名裂,甚至搭上性命。这话听着悬乎,可在那时,家族的脸面,血统的纯正,比天还大。你一个毛头小子,一个黄花闺女,懂什么叫过日子?懂什么叫家族利益?父母是过来人,他们看重的是 门当户对 ,是两家背景、地位、财力的匹配,是能否强强联合,或是至少不拖后腿。找个媒婆来穿针引线,她可不是简单的牵红线,而是两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衡量者、协调者。媒婆的一张嘴,那能把黑的说成白,死的说成活,她的说辞,直接影响着这桩婚事的成败。你说,这事儿能轻巧了去吗?

接着往下说,一旦媒婆搭上线,两家有点意思,那就得启动一套繁琐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程序,也就是赫赫有名的 “六礼” 。这六礼,是周代就定下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几乎是古代婚姻的铁律。

敲黑板!古代男女婚配有什么讲究,你可知晓?

第一礼,纳采。 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带着点见面礼,意思意思。这可不是随便送点东西就行了,礼物的档次,代表着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女方家如果接了,那就算是有了初步意向。

第二礼,问名。 纳采成功后,男方会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这八字啊,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合八字,简直是那个年代的“大数据分析”,要找个靠谱的算命先生,把两人的生辰八字拿过去掐指一算,看看有没有相冲相克,有没有天作之合。如果算出来是“冲克”,那这婚事,基本上就凉了,哪怕郎才女貌,父母再中意,也得硬生生掰开。你想想看,有多少青梅竹马,可能就因为一句“八字不合”,硬生生断了念想,这滋味,该是何等苦涩?

第三礼,纳吉。 八字合了,大吉大利!男方家会派媒人带着“纳吉”的信物,比如雁(象征信守承诺)之类的,去女方家报喜,并告知这桩婚事已被祖宗神灵认可。这下,两家才算是正式“订婚”了,对外也能大大方方地说一声“我家闺女/小子有婆家/媳妇了”。

第四礼,纳征。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 “下聘礼” ,俗称“过大礼”。男方会备上丰厚的聘礼送给女方家。聘礼可不是小数目,从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到成套的家具、甚至田产房契,品类繁多,分量十足。这聘礼,一方面是感谢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向世人宣告男方的财力和社会地位。女方父母收下聘礼,就代表这门亲事板上钉钉,基本没跑了。而女方家呢,收到聘礼后,通常也会准备一份 嫁妆 ,作为女儿出嫁的体己。这嫁妆丰不丰厚,直接关系到女儿嫁到婆家后的地位和底气。你说,这婚姻,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经济属性,是不是?

第五礼,请期。 双方都同意了,聘礼也下了,接下来就是选个黄道吉日来举办婚礼。男方会派人到女方家,告知选定的婚期。这个婚期,同样要讲究,不能冲撞两家人的生辰八字,不能犯禁忌,还得是个宜嫁娶的好日子。选日子,那也是一门大学问,请星相家卜算,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六礼,亲迎。 这就是大婚当天了,新郎官亲自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一路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新娘被花轿抬到男方家,拜天地、入洞房,至此,两人的婚事才算真正礼成。当然了,这亲迎的路上,还有各种拦门、讨红包的习俗,那可都是为了图个喜庆,热闹热闹。

你看看这六礼,哪一步都不能少,哪一步都不能错。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和讲究,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都可能被视为不吉利,甚至导致婚事告吹。这哪里是两个人的结合,分明是两个家族,甚至两个社会圈层的融合与仪式!

除了这六礼, 生辰八字 的合与不合,简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听老一辈的人讲,有些姑娘小伙子,明明情投意合,奈何八字不合,硬生生被拆散,一辈子都带着遗憾。更有甚者,为了凑一个“好八字”,甚至出现“借庚”的荒诞事,也就是拿别人的八字去蒙混过关,这后果嘛,一旦被发现,可想而知。

还有 身份地位 的考量。虽然“门当户对”已经提到过,但它渗透在婚姻的方方面面。比如,士族之间讲究“九品官婚”,平民百姓则看重家境殷实。穷家女想嫁入豪门,那比登天还难,除非你美若天仙,还得有个能耐大的贵人帮衬,否则,根本是痴心妄想。反之亦然,豪门少爷去娶个贫家女,那是要被族人戳脊梁骨的,甚至可能被剥夺继承权。所以,在古代,婚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私事,它是家族延续、社会稳定的基石。

当然,还有一些细碎的讲究,比如 婚期选择 ,要避开三、七、九月,这些月份被称为“穷月”或“孤寡月”,不宜嫁娶。再比如,新娘出嫁,要由“全福人”送上轿,意味着福气满满,子孙兴旺。轿子不能走回头路,更不能让寡妇、孕妇等“不吉利”的人碰触。新娘入门时,不能踩门槛,要跨过去,寓意顺利跨入新生活。这些看似迷信的习俗,其实都寄托着古人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对未知的敬畏。

在我看来,古代的婚姻,与其说是爱情的结晶,不如说是家族利益的联盟,是社会秩序的构建。它牺牲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却换来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家族的延续传承。那些被规矩束缚的男女,或许没有现代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方小小的院落里,经营着属于他们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只是,我常常想,当一个青年男女,在媒人的撮合下,第一次偷偷打量未来的伴侣时,他们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波澜?是紧张?是好奇?还是对未知命运的茫然与无奈?这其中的滋味,怕是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了。所以啊,当我们今天能自由地选择爱人,自由地步入婚姻殿堂时,别忘了,这自由,是多么来之不易。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