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凝视那些从黄土深处被小心翼翼地捧出的 汉代画像石 ,或是那些斑驳陆离、色彩几近褪尽的 壁画 残片,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冲动:想去触摸那千年前的温度,去听听那些无声画卷背后,古人是如何诉说着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 婚嫁礼俗 。今天,就让我们以这些沉默的 图片 为引,一起钻进那古老而庄重的 汉代男女婚配 世界,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走入婚姻的殿堂。
你瞧,那幅出土于徐州的 汉画像石 ,画面中央赫然一对新人,虽然线条粗犷,却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喜庆与庄重。男方头戴冠冕,身着深衣,女方则襦裙曳地,发髻高耸,两人相对而坐,中间似乎摆放着某种器皿。这,多半就是我们常说的 合卺礼 场景吧?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婚事可不是“看对眼”那么简单的事。它是一场家族与家族的结盟,一个宗族血脉得以延续的里程碑。所以,这 婚配图 里,不仅仅是两个人,更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社会网络的交织点。
汉代的婚姻 ,是“ 父母之命,媒堋之言 ”的典型。 自由恋爱 ?那几乎是只存在于诗歌传奇里的浪漫奢望,现实中,它可不是主流。 媒人 的角色,那叫一个举足轻重,她的巧舌如簧,她的察言观色,往往能决定一桩婚事的成败。 《周礼》 中记载的 六礼 ,在汉代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并且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成为了一整套繁复而不可或缺的 婚姻仪式 。

第一礼,叫 纳采 。媒人先去女方家探口风,如果两家觉得合适,男方就会备上礼物,由媒人送往女家,这便是初步的提亲。你想,那礼物可不是随便拿点什么就行的,得有讲究,得体现诚意和门第。想象一下,一幅画像砖上,或许就刻画着媒人手持一束雁羽,象征着鸿雁传书,也喻示着男女双方恪守贞洁的品德,步入女家门庭的场景。那雁羽,轻柔却意义深远。
接着是 问名 ,主要是问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为的是合婚。古人讲究“ 吉凶祸福,皆由命定 ”,婚姻大事,岂能不请 卜者 推算一番? 画像石 上,那些描绘 伏羲女娲 、 西王母 等神祇的图案,常常与 辟邪纳福 、 求子嗣 等主题并列,暗示着人们对婚姻 吉利 和 多子多福 的殷切期盼。如果卜算的结果是吉利的,那就进入第三步—— 纳吉 。男方再次派人带着礼物去女家报喜,告知占卜结果大吉。这份喜悦,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得到,那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头戏来了,第四礼, 纳征 ,也就是送 聘礼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男方家庭财力和社会地位的直接体现。 聘礼 通常包括玉帛、马匹、车舆,甚至还有土地等贵重物品。想那 画像石 上,一列列车马整齐排列,随从们抬着箱笼,浩浩荡荡地开往女家,那场面,该是何等的气派! 聘礼 不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 家族荣誉 的展现。它明确地告知世人,这门亲事,是经过深思熟虑、郑重其事的。同时,女方也会准备 嫁妆 ,包括丝帛、金银、仆婢等,这既是女方家庭对女儿的疼爱,也是其家庭实力的象征。
第五礼, 请期 ,就是男方派人去女家,选定结婚的日子。这日期可不是随便定的,得是 黄道吉日 ,还得避开各种冲犯。 画像石 上那些刻画 日月星辰 、 四神兽 的图案,其实也反映了古人对 天地运行 、 时节更替 的敬畏,他们深信, 天时地利 对 婚嫁 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第六礼—— 亲迎 。新郎亲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这 亲迎 ,可不是现在新郎开车接新娘那么简单。那时的 亲迎 ,往往伴随着盛大的 车马仪仗 ,鸣锣开道,鼓乐喧天。想想 汉代 的那些 陶俑 ,那些 车马模型 ,它们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 贵族 出行的宏大场景。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或乘着装饰华丽的 婚车 ,亲自到女家,向岳父岳母行礼,然后带着新娘回到自己的家中。这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围观的百姓也是人山人海,那份热闹,即便隔着 画像石 ,我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命力。
待新人回到男方家中,真正的 婚礼仪式 便开始了。 合卺 , 同牢 , 沃盥 。 合卺 ,就是将一个葫芦剖成两半,各执一半,盛酒共饮,象征夫妻从此 合二为一 , 同甘共苦 。那酒,喝下去的不只是液体,更是对 白头偕老 的承诺,对 家庭和睦 的期盼。 同牢 ,则是新人共食一份牲肉,表示从此 同甘共苦 。 沃盥 ,新人洗手净面,寓意 洁净纯粹 ,开启新生活。在那些 汉画像石 的宴饮图中,我们常能看到宾客满座、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亲友的欢聚,更是 家族 向 社会 宣告:我们家又添了一口人,又多了一对夫妻, 宗族血脉 得以延续, 社会伦理 得以巩固。
婚后的生活,尤其是 女性 ,她的 地位 与责任也随之转变。嫁入夫家,便要 相夫教子 , 孝敬公婆 , 打理家务 。 汉代社会 , 男尊女卑 的思想深入人心, 女性 的 婚姻 往往被视为从属于 夫家 的开始。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 汉代女性 全无 个人价值 。在一些 画像石 上,也出现了 夫妻共食 、 夫妇对饮 的场景,虽然不常见,却足以证明,在 家庭 内部, 夫妇 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相扶持、相敬如宾的 情感纽带 。甚至,有些 汉墓 中的 墓主 夫妇并列,面容祥和,仿佛还在诉说着他们生前的琴瑟和谐。这,不就是一种超越 礼制 之外的 真情流露 吗?
那些 汉代 的 婚配图 ,无论是 画像石 上刻画的简朴线条,还是 壁画 中留存的斑驳色彩,它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 婚姻 ,在 汉代 ,远不止是 爱情 的结合,它更是 宗族 的延续, 社会秩序 的基石, 伦理道德 的载体。每一个 婚嫁仪式 的细节,每一件 聘礼 和 嫁妆 的选取,都蕴含着那个时代人们对 家族兴旺 、 社会安定 的深切渴望。
而今,我们通过这些 图解 ,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得以一窥 汉代人 的 生活图景 。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真挚的情感,那些被 礼法 严格约束却依然充满人情味的瞬间,都被凝固在了这些 石头 和 颜料 之中。它们告诉我们,尽管时代变迁,但人类对 家庭 、对 传承 、对 美好生活 的向往,从未改变。从这些古老的 汉代婚配图片 中,我看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是文化的沉淀,更是一种穿越千年的、对 人情 和 生命 的深深敬意。它们不仅仅是 历史遗迹 ,更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今 社会 中, 婚姻 与 家庭 的来路与初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