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五年。这个年份,现在说起来,像从一口深井里捞出来的,带着潮湿的、旧时光的青苔味儿。
聊起 1995年男女婚配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不是婚纱,不是钻戒,而是一辆崭新的,锃光瓦亮的永久牌自行车。车后座上,大概率坐着一个穿着红色毛衣的姑娘,辫子随着车轮的颠簸一甩一甩。骑车的小伙子,一身笔挺的蓝色涤卡中山装,腰杆挺得笔直。他们可能要去公园,也可能,是去见父母的路上。
那是一个没有微信,没有“在吗”,连BP机都算得上奢侈品的年代。人和人的连接,靠的是实打实的奔波和等待。所以,那时候的“婚配”,这词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它不是今天我们说的“找对象”或者“脱单”,这两个词儿太轻了,带着点游戏和消费的味道。“婚配”,配,是匹配,是配合,是两个人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对在一起,准备合力去转动未来几十年的生活。

怎么配? 相亲 ,绝对是绕不开的主旋律。
可千万别以为那时的相亲跟现在的“八分钟约会”是一回事。那时候的媒人,那是真正的“关系网络节点”,可能是你妈单位里热心肠的王阿姨,也可能是你爸战友的三姑六婆。信息传递全靠口口相传,带着温度,也带着偏见。
一场典型的95年相亲,场景大多设在女方家里。局促的客厅,刚用湿抹布擦过的水泥地,茶几上摆着一盘瓜子,一盘橘子糖。男青年拘谨地坐着,女青年低着头绞着衣角,双方父母则在一旁,用一种近乎于审视的目光,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问的都是些什么呢?“小伙子在哪儿上班啊?”“单位分的房子多大?”“家里兄弟几个?”
别笑,这些问题,就是那个年代的“硬通货”。 铁饭碗 ,一个国营单位的正式编制,比今天任何一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都更能给人安全感。它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公费医疗、退休保障,甚至你孩子的教育……一辈子都给你安排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厂办”的文员,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能要碾压一个刚刚下海、前途未卜的个体户。
聊物质,一点也不丢人。恰恰相反,那是最大的真诚。因为婚姻的本质,在那一代人眼里,就是 搭伙过日子 。日子要过下去,靠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米面粮油。所以, 彩礼 和 三大件 是绕不开的坎。
1995年,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早就过时了,新“三大件”—— 彩电、冰箱、洗衣机 ——正当红。谁家要是能凑齐这三样,那绝对是十里八乡的头等风光。我记得我表姑结婚,姑父家愣是托关系从省城搞来一台21寸的“长虹”牌大彩电,婚礼那天,半个村子的人都挤到他们家那个十几平米的小屋里看《新闻联播》,那场面,比婚礼本身还热闹。
彩礼,几千块钱,在那个月平均工资只有三四百的年代,是一笔巨款,是男方家庭诚意的体现,也是女方家庭给女儿未来生活的一份保障。这里面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算计,就是一种朴素的契约精神:我们家把辛辛苦苦养大的闺女交给你,你得拿出个态度来,证明你有能力让她过上好日子。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现实,甚至有点“交易”的味道?
可怪就怪在这里。在如此现实的底色上,那个年代的爱情,反而有一种惊人的坚韧和纯粹。
因为选择少,所以每一次遇见都显得格外珍贵。单位组织的联谊舞会,一个眼神的交汇,就能让人心跳半天。通过书信认识的笔友,见面前已经交换了彼此对人生和理想的看法,灵魂先于皮囊相爱。那时候的浪漫,是把一张电影票小心翼翼夹在书里,是跑遍全城为对方买一盒她爱吃的点心,是笨拙地在公园长椅上,第一次牵起对方那只微凉的手。
这些情感的表达,很慢,很笨,但分量十足。
1995年男女婚配 的逻辑,是先看“硬件”,硬件匹配了,大家觉得门当户对,能过到一块儿去,再开始慢慢培养感情。这和我们现在“感觉至上”,感觉来了什么都不管不顾,感觉没了就一拍两散的逻辑,几乎是反着来的。
他们的婚姻里, 责任 这个词,重如泰山。结婚证一领,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人了。你要对你的伴侣负责,对双方的家庭负责。离婚?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是人生巨大的失败。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地“经营”婚姻。有了矛盾,不是先想着“换人”,而是想着怎么解决。吵架了,摔门而出,但晚饭前总有一个人会先低头,去菜市场买对方爱吃的菜。
生活里的磨合,就在这一饭一蔬,一言一语里完成了。感情,也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麻烦”和“妥协”里,像老酒一样,越陈越香。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说过一句“我爱你”,但爱,藏在每一个清晨的豆浆油条里,藏在每一次深夜为对方留的那盏灯里。
当然,我不是要美化那个年代。那样的婚配模式,也有它的压抑和无奈。多少女性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多少不合适的婚姻因为“面子”和“责任”而将就了一辈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远不如今天这么广阔。
但每次回望1995,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感觉。我们如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轻易地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爱谁、何时结婚、甚至结不结婚。我们谈论着三观、灵魂契合、情绪价值……这些更精细、更形而上的东西。
可为什么,我们反而变得更孤独,更不敢轻易交付真心了呢?
也许,是因为我们把太多的希望寄托于爱情本身,却忽略了生活那沉重而具体的本质。 1995年的男女婚配 ,恰恰是把生活的本质摆在了最前面。他们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恋人,而是一个坚实的战友。两个人,背靠着背,面对着这个世界所有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结合,始于现实,却在漫长的岁月里,硬生生把现实的日子,过出了超越爱情的恩情和亲情。
那是一个相信“天长地久”还不会被嘲笑的年代。一份承诺,就是一辈子。如今,这一切都成了传说。一个回不去的,有点笨拙,却无比温暖的,黄金时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