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要说咱们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哪桩事儿能比得上“终身大事”来得重头戏?尤其是在过去,那时候的青年男女,哪有现在这般自由恋爱、天马行空?大都是在老一辈人的指点下,凭着口耳相传的 流传民间的男女婚配歌诀 ,摸索着、揣摩着,就把自己的一辈子给定了下来。这些个歌诀啊,听着土气,却饱含着多少代人的心血,多少双眼睛看尽了悲欢离合、聚散两依依才凝练出来的智慧。
我记得打小儿,我奶奶坐在老槐树下,摇着蒲扇,总爱叨叨那些个“讲究”。她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世间百态。每当村里哪家的小伙子或大姑娘要说亲了,她嘴里就跟开了闸似的,那些个关于 婚配 的 歌诀 便一句接一句地往外蹦。那时候小,听着像绕口令,可现在回过头来看,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子深沉的味儿。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这句耳熟能详,似乎是给所有到了年纪的男女划了个框框。它当然反映了农耕社会对人口繁衍、家庭稳定的需求。可它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流转,一种责任的传承。你瞅瞅,哪个父母不希望儿女有个着落?哪个儿女又不想寻个伴侣,一起把这日子过得热热闹闹?这话,直白得很,却也道出了人性最深处对归属感、对圆满的渴望。但凡是人,到了一定岁数,总会生出些许对未来的期盼,对家的向往。

然后呢,就是那句关于年龄差的 “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一,穿锦衣” 。啧啧,这可真是把“姐弟恋”给夸出了花儿!在传统观念里,男人往往被视为家里的顶梁柱,要求成熟稳重。可这歌诀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女性年长。这背后,我琢磨着,多半是觉得年长的女性更懂得持家,更体贴人,也更能包容小伙子那些个“愣头青”的脾性。你别说,我身边还真有几对,女方比男方大个几岁,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顺心,女的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男的在外头安心闯荡。这不就是“金砖”、“锦衣”的具象化么?当然了,也有些许迷信色彩,但核心是对女性智慧和成熟的肯定,这在当时可不简单。
再来就是那些个关于性格、脾性的,这才是真刀真枪的考验。 “性情相投,莫愁相守” ,这话听着平淡,实则字字珠玑。两个人过日子,光有感情哪够?脾气秉性要是南辕北辙,那每天的磕磕碰碰能把人磨疯咯!我曾亲眼见过一对小夫妻,男的火爆,女的也脾气硬,三天两头吵得鸡飞狗跳,最后不也散了?反观隔壁老李头和他婆娘,老李头是个闷葫芦,婆娘却是个爱说爱笑的,但她总能把老李头的沉默理解成深情,老李头也把婆娘的叽叽喳喳当成是家里的热闹。你看,这不就是相投?不是说非得一模一样,而是懂得欣赏、懂得包容对方的“不同”,将其化为“互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比那些个表面的条条框框可管用多了。
还有啊,关于长相的歌诀,就更带着点儿宿命的味道了。 “好女不嫁高颧骨,好男不娶塌鼻梁” ,这话,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可没少说。现在听来,带着浓浓的时代烙印和一些些封建迷信的色彩,甚至有点儿以貌取人的意思。但你仔细琢磨,它也反映了过去人们通过面相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尝试。高颧骨可能被认为克夫,塌鼻梁可能被认为福薄。这当然是谬误,可它也侧面说明了,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多么渴望通过一些外在的特征,去窥探一个人的内在,去预测一段婚姻的走向。这不就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的体现吗?当然,咱们现在,早就不信这一套了,谁还真凭着面相去定终身啊?人品、性格、三观,那才是决定两个人能不能走到一块儿,能不能幸福的根本。
说到三观,不得不提一句虽然不是歌诀,但意思相近的 “门当户对” 。这话可不是仅仅指家境,它更深层次的,是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家庭背景等等的匹配度。你设想一下,一个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嫁给一个粗茶淡饭、勤俭节约的穷小子,一开始可能因为爱情冲昏头脑,觉得“真爱无敌”。可日子一长,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价值观的碰撞,那就像两块齿轮对不上号的板子,怎么磨都合不拢。这“门当户对”,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两人在步入婚姻殿堂前,最好能先掂量掂量彼此的“底色”是不是接近,免得日后生出许多龃龉来。这不也是一种减少风险、提高婚姻稳定性的策略吗?
更有趣的是,有些歌诀直接把某些职业或者特定人群给点名了。比如有些地方会说 “戏子无情,婊子无义,郎中不娶,屠夫不嫁” 。我的天,这话听起来,简直是把偏见刻在了骨子里。戏子,可能因为常常扮演不同角色,被认为情义不专;屠夫,日日杀生,被认为心狠手辣。这其中,固然有职业特点影响性格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歧视和刻板印象的标签化。这些,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人心才是最要紧的。你看看现在多少优秀的医生、屠夫,他们一样是好丈夫、好父亲。所以说,这些个歌诀,咱们得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说到精华,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观察人品的。 “看丈人,看丈母娘” ,这句就特别实在。找对象,不光看眼前这个 人 ,还得看他(她)背后的家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多多少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他的父母待人接物如何,婆媳关系怎样,家庭氛围是和睦还是争吵不断,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她)今后的婚姻观念和处事方式。娶个媳妇,嫁个姑爷,不就是等于娶(嫁)了他(她)背后的整个家庭吗?所以啊,多观察观察对方的父母,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很多时候,能洞悉到未来你和伴侣的生活模式。
还有一句,虽然不是歌诀,却是民间口头禅, “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句可真是把缘分二字说得又无奈又浪漫。有时候,你千挑万选,找了个十全十美的,结果却发现处不来。反倒是那些一开始互相看不顺眼,吵吵闹闹的,最后反而走到了一起,过得有滋有味。这不就应了那句话么?缘分这东西,多玄妙个玩意儿!它不是简单的逻辑堆砌,也不是什么条条框框能完全束缚得了的。它带着一丝宿命的色彩,却又在日常的点滴中,被双方的经营和付出一点点地书写。
这些 流传民间的男女婚配歌诀 ,它们就像一面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对婚姻的理解、期望与担忧。它们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有其迷信的色彩,甚至有其偏颇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家庭和睦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洞察的朴素智慧。
在我看来,这些歌诀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有多么精准地预测了谁的婚姻会幸福,谁的婚姻会不幸。而在于它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一套观察人生的视角。它们提醒我们,婚姻并非儿戏,需要慎重考量;它们让我们看到,除了爱情,还有性格、家风、责任等等因素,都会深深影响着两个人相守一生的质量。
如今社会变了,恋爱自由了,选择也多了。年轻人谈婚论嫁,不再像过去那样被条条框框束缚得死死的。这当然是好事。可有些时候,我也会想,在海量的选择面前,我们是不是又迷失了方向?是不是反而更难找到那个对的人?或许,这时候回过头来,咂摸咂摸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 歌诀 ,不求全盘接受,但至少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学着去观察人,学着去思考关系,学着去经营一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毕竟, 婚姻 ,这回事儿,说到底是两个活生生的人,带着各自的过去、个性与期待,一起走向未来的旅程。这条路上,没有百分百完美的 配方 ,也没有一劳永逸的 捷径 。有的,只是你我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付出。那些 流传民间的歌诀 ,就像是老船长留下的航海日志,虽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海域,但它里面的经验和教训,却能帮我们避开不少暗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港湾。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