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古代男女婚配合适吗”这个问题,每每在心头盘旋,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复杂,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得了的。我常常会在想,那些穿越剧里,动不动就“嫁给爱情”,动不动就“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桥段,真的能代表古代婚姻的真实面貌吗?我的答案,通常都是一个会心一笑,然后摇摇头。别说得太玄乎,古代的婚姻,那可真是一桩桩 极其现实 、 极其功利 ,甚至带着几分 残酷色彩 的社会契约,它承载的,远不止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感情”二字。
你若问我,到底合适不合适?我得先问一句,你说的“合适”,是站在谁的角度?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家族的延续,为了门第的兴旺?还是为了个人的幸福,为了两情相悦,为了灵魂的契合?要知道,这标准一旦变了,答案可就天差地别了。在我看来,从宏观的社会层面看,古代的婚配体系,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它有着它存在的 合理性 和 必然性 ,甚至可以说是“合适”的。它维系了千年的社会结构,保障了人口的再生产,确保了资源的分配与继承,这可不是小事。但若论及个体,尤其是作为弱势一方的女性,要我说“合适”,那简直是昧着良心说瞎话,简直是 荒谬至极 。
试想一下,一个女孩,从小就被教导“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四德 是她人生的紧箍咒, 贞洁 是她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她可能从未见过自己的未来丈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纸婚书就定了终身。她的婚姻,往往是两个家族利益的联姻,是延续香火的工具,是巩固社会关系的纽带。在这样的背景下, 个人的意愿 , 个人的感受 ,简直就是个奢侈品,甚至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我每每读到那些古代女性的诗词歌赋,字里行间那种深闺寂寞,那种身不由己的 压抑 ,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却又被现实无情碾碎的无奈,都觉得心头一紧。她们的“合适”,往往是被迫接受的“合适”,是一种没有选择的宿命。

当然,你不能否认,在那样的框架下,也有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佳话,甚至有惺惺相惜,白头偕老的例子。可那,是建立在彼此的 克制 、 隐忍 ,以及对各自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履行之上。他们可能没有今日我们所追求的“心动”、“激情”,但他们有的是一种 根植于责任和义务的 深厚情感,一种在漫长岁月里共同经营生活,抚育子女,面对风雨后沉淀下来的 相依为命 。这不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合适”吗?一种 实用主义 的“合适”,一种在柴米油盐里熬出来的“合适”。它少了几分浪漫,多了几分坚韧,少了几分个人主义的张扬,多了几分集体主义的牺牲。
就拿 传宗接代 来说吧,这在古代简直是天大的事,是写入家族基因里的核心任务。一个女人要是不能生儿子,那她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甚至可能被“七出”,被休弃。这简直是赤裸裸的 生育工具化 ,哪里谈得上什么个体价值的尊重?男的呢,虽然地位高高在上,可他肩上的担子也重,要科举入仕,要光宗耀祖,要养家糊口,要处理家族事务。娶妻生子,不只是为了个人享受,更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脉和荣耀。这种集体主义的压力,也让他们的婚姻 失去了许多纯粹的色彩 。
再看看经济方面,古代婚姻,尤其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常常是两个劳动力的结合。 男耕女织 ,分工明确,共同维系着家庭的生计。嫁妆、聘礼,也多是实用的生产生活资料,而非今日的“爱情信物”。这体现了一种 经济上的互补性 和 功能性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种 最有效率 的生存策略。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婚配是 稳固 的,因为它根植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它可能不“甜”,但它“实惠”,它“抗风险”,它让社会底层的家庭结构不至于轻易崩塌。
所以,当我思考“古代男女婚配合适吗”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浪漫,而是一幅幅生动且略显沉重的画面:一个农家女子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裳,她的丈夫在田埂上挥汗如雨;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大家闺秀,面对的可能是从未谋面的夫君和复杂的婆媳妯娌关系,她的生活空间可能就那么一方天地。他们的“合适”,与其说是情感上的契合,不如说是 社会分工的恰当 , 家族利益的平衡 , 社会秩序的维护 。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还能从古代的婚配制度中汲取什么呢?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们对 婚姻本质 的理解。古代人可能不太懂得“爱情”为何物,但他们深知婚姻是 责任 ,是 承诺 ,是 经营 。它不仅仅是两个人,更是两个家庭,乃至更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的联结。现代社会,我们过度强调个人感受,强调“爱是唯一”,这固然赋予了婚姻更多的 浪漫色彩 和 个人选择权 ,但同时也让婚姻变得 脆弱不堪 。一旦激情褪去,一旦遇到困难,许多人就选择放弃,因为“感觉不对了”。而古代的婚姻,即便没有“感觉”,也会因为 责任 、因为 伦理 、因为 社会压力 而努力维系。这种 对婚姻稳定性的重视 ,在今天这个 离婚率居高不下 的时代,是不是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当然,我绝不是在鼓吹回到过去,去重新接受那些对女性不公、压抑人性的制度。那是历史的糟粕,我们理应将其摒弃。我的意思是,在追求个人幸福和情感自由的同时,我们或许也该重新审视一下婚姻中那些 更为宏大 、 更为深远 的意义:比如共同承担生活重担的 韧性 ,比如对家庭和子女的 无私付出 ,比如在平淡岁月里逐渐积累的 默契与陪伴 。这些,恰恰是古代婚姻中那些被动却又 坚固的基石 。
所以,要我给这个复杂的问题画上句号,我只能说:古代男女的婚配,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家族延续而言,在宏观层面上 有其“合适”之处 ;但对于 个体生命 尤其是女性的幸福和自由而言,它无疑是 不合适 的,甚至可以说是 一场悲剧 。而今,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应该感谢现代社会赋予了我们选择爱情、选择婚姻的自由,同时,也应该从那些看似“不合适”的古老制度中,汲取一些关于 婚姻责任 、 承诺 与 共同成长 的深刻启示,让我们的现代婚姻,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责任的厚重,不再仅仅是“合适”与否的二元对立,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幸福港湾 。
发表回复